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長城抗戰的結果 展開
- 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 團結出版社出版圖書
長城抗戰
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國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晉綏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我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長城沿線仍失守,平津危急。
之後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被迫由參謀部作戰廳長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中華民國與偽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偽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自1932年5月中日淞滬協定簽訂之後,中日兩國軍事、政治形勢都發生了變化。1932年5月15日,日本國一批少壯派軍人發動政變,襲擊了首相官邸及警視廳等國家重要機關,殺死了首相犬養毅,組成了齋藤實新內閣。新內閣以確立所謂“國防國家體制”為宗旨,將日本政體的法西斯化推進了一步。在此情況下,日本關東軍決定“調頭把聖戰指向熱河省”。
熱河省(1956年撤銷)位於長城以北,連接東北、華北和內蒙。日軍如佔領該省,既可隨時進窺內蒙和華北,又可切斷關內和東北義勇軍的聯繫,鞏固它在偽滿的統治。早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兩個月後,關東軍就已在《滿蒙自由國設立方案大綱》中將熱河划入預定建立的偽滿洲國版圖。1932年2月,關東軍炮製的“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其所謂的《獨立宣言》中說:“熱河省與舊東北三省有不可分割之關係。”1933年1月,日本外相內田康哉在議會發表演說,說:“滿蒙與中國系以長城為境界者,由歷史而言,亦無議論之餘地。尤以熱河省之屬於滿洲國之一部者,征諸該國建國之經緯,當可明了。”,日本一面設法拉攏湯玉麟,一面開始籌劃直接以軍事行動奪取熱河。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還是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但在北方,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在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的支持下制止湯玉麟降日,採取增兵熱河和暗中接濟義勇軍等措施,以遏制日軍的侵略活動。到1932年底,在熱河的軍隊共有步兵4個旅、騎兵3個旅及特種部隊約1.7萬人,部署在熱河東朝陽、開魯間,及凌源、赤峰附近和承德周圍地區;另外在河北境內和平津地區駐有步兵22個師另2個旅,並騎兵4個師及特種部隊。
張學良於1932年10月組織了以北平分會參事柏桂林及工兵人員組成的陣地構築委員會,指導熱河境內的陣地構築。其陣地編成:第一線由赤峰經建昌營、建平、葉柏壽、大城子至界嶺口內,線上共有6個據點,每個據點有2個支撐點;第二線由赤峰經樓子店、西橋頭、三十家子至喜峰口,再於大城子、三十家子間築成斜交陣地。但由於天寒地凍、土質堅硬,開掘困難,且材料器具缺乏,工事構築進展十分緩慢。
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曾派代表參加偽滿洲國建國會議,但畏於全國人民的義憤,不敢公開降敵。關東軍見誘降不成,乃決心以武力佔領熱河省。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及其正、副參謀長小磯國昭和岡村寧次等為了將華北方面中國軍隊的主力牽制於冀東地區,以使其進攻熱河容易,並保障其進攻部隊之側背安全,從1932年夏季開始,不斷在山海關和遼寧與熱河交界處製造事端。10月,發生了偽滿警察非法進入山海關城、與東北軍士兵衝突的第一次“山海關事件”;12月8日,又發生了日軍裝甲列車炮擊山海關的第二次“山海關事件”。
• 榆關熱河失守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燕山山脈及萬里長城的東端,枕山襟海,地勢險要,扼遼、冀咽喉,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東北淪陷之後,張學良為加強山海關地區的防禦力量,任命獨立步兵第9旅旅長何柱國為臨永警備司令,統領該旅及獨立步兵第12旅、騎兵第3旅和工兵、山炮兵各1個營,分駐於臨榆、撫寧、昌黎、盧龍、遷安等地。部署于山海關的部隊為第9旅第626團的2個營。
根據《辛丑條約》規定,日本及英、美等11個國家在天津至山海關間的各要點上均駐有軍隊。九一八事變后,山海關、秦皇島駐有日軍守備隊200餘人,附近海面還泊有日海軍第2遣外艦隊的軍艦10餘艘。山海關以東至錦州間,沿北寧鐵路沿線駐有日關東軍第8師團的第4旅團和騎兵第3旅團一部及炮兵第8聯隊,另外配屬有關東飛行隊的第1中隊、鐵甲列車3列和坦克10餘輛,兵力共約4000人。
1933年1月1日23時,日軍山海關守備隊長落合甚九郎派人在營院內投擲手榴彈並鳴槍數次,卻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即以此為借口,向中方提出4項條件,蠻橫無理地要求中國軍隊、警察及保安隊撤出山海關的南關及南門,由日軍進駐。遭到中方拒絕後,日軍於2日晨強佔南關車站,並將中國警察繳械。上午9時開始攻城,被守軍擊退。日軍第8師團即向第9旅送來最後通牒,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撤出山海關。10時,日第8師團一部兵力乘4輛列車,在3輛鐵甲車護送下到達山海關,10分鐘后與其守備隊在飛行第1中隊5架飛機支援下共同發起進攻。守軍沉著應戰。戰鬥至17時許,日軍受挫退去。當晚,武藤信義命令第4旅團長鈴木美通:“一併指揮隨著事件發生而準備出動的各部隊及由步兵第16旅團增派的部隊,與山海關守備隊協力奪取該地。”
3日晨,日第8師團一個多旅團的兵力在15架飛機輪流支援下對山海關南門展開猛烈的攻擊。日海軍第2遣外艦隊的艦炮亦從山海關以東的海面上對中國守軍進行轟擊。激戰至14時,東南城角被日軍突破,團長石世安組織反擊未能奏效,第1營營長安德馨及第2、3、4、5連連長先後戰死,2個營的官兵已傷亡殆盡。石世安率余部於15時從西水門向石河西岸撤退。日軍於當日佔領了山海關,4日攻佔五里台,10日攻佔九門口,控制了關內外的交通要道。
武藤信義於1月28日下達了進攻熱河的預先號令:命第 10師團派部隊接替第6師團的防務,命第6師團、騎兵第4旅團、第8師團、混成第14旅團、33旅團分別向通遼、彰武、打虎山、錦州、綏中等地集結,做好進攻熱河的準備。擔任進攻部隊的參謀於1月30日和2月1日乘飛機偵察了熱河地區的地形。2月10日,關東軍司令部召集各師團、旅團的主任參謀,傳達了進攻熱河的作戰計劃,宣布“進攻熱河的目的,在於使熱河省真正成為滿洲國的領域,並為消滅擾亂滿洲國的禍根,即華北張學良勢力創造條件,進而確立滿洲的基礎”。其兵力部署是:第6師團配屬騎兵第4旅團,由通遼、彰武、打虎山西向進攻赤峰,而後以一部兵力向西南攻擊前進,策應第8師團進攻承德的作戰;第8師團由錦州經義縣、朝陽、凌源、平泉進攻承德,而後以一部兵力向長城古北口進攻;混成第14旅團由綏中向西進攻凌源、平泉,策應第8師團,而後南下進攻喜峰口、冷口;繼14旅團之後,混成第33旅團由綏中向西轉南,進攻界嶺口、義院口;關東軍飛行隊的偵察第10大隊進駐通遼、錦州、綏中,各1個中隊並戰鬥機第11大隊的2個中隊進駐綏中,轟炸機第12大隊進駐錦州,重點支援第8師團進攻承德,以一部支援第6師團。預定下旬開始進攻。
在日軍集結部隊作進攻熱河準備的期間,國民政府於2月11日派代理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宋子文、軍政部長何應欽、外交部長羅文干、內政部長黃紹等至北平與張學良商討保衛熱河問題及為張軍籌措軍費。宋子文等還與張學良至熱河視察部隊。宋子文先後在北平和承德發表演講,說:“熱河為中國完整之一部,與蘇、粵各省無異,熱河被攻,即同於南京被攻。如日軍來攻,則將舉全國之力量以與其周旋。日本已佔我東北,但任何進一步之進攻,即將予以抵抗”; “吾人決不放棄東北,吾人決不放棄熱河,縱令敵方佔領我首都,亦決無人肯作城下之盟。” 18日,張學良又與萬福麟、宋哲元等20多名將領發出通電,說:“時至今日,我實忍無可忍,惟有武力自衛,捨身奮鬥,以為救亡圖存之計。”
張學良與何應欽等研究了當前局勢后,由北平軍分會制定了保衛熱河的計劃。其作戰方針是:“華北軍以捍衛疆土、收復失地之目的,務需確保冀、熱,鞏固平津,以為將來進出遼河流域之根據。集中主力於冀、熱東部及平津、察南一帶,對由河北沿海登陸及自熱河方面侵入之敵,預期各個擊破之,並乘機東進,向遼西平原轉取攻勢。”將華北現有駐軍編為8個軍團和1個預備軍團。第1軍團于學忠部防守津塘地區,第2軍團商震部防守灤東地區,第3軍團宋哲元部防守冀北地區,第7軍團傅作義部防守察東地區,第8軍團楊傑部和預備軍團集結於北平附近。又將第4軍團萬福麟部第53軍6個師,第5軍團湯玉麟部第55軍1個師、4個旅,第6軍團張作相部第41軍3個旅及第63軍、挺進軍等共約10萬人編為兩個集團軍,直接擔任熱河省的防守任務。兩集團軍的作戰地域分界線為朝陽、建昌、凌源、平泉至承德的公路。公路以南為第1集團軍,張學良自兼總司令;公路以北為第2集團軍,張作相任總司令,湯玉麟任副總司令。
2月17日,武藤信義正式下達了進攻熱河的作戰命令,定於23日按預定計劃開始行動。日本政府則使用其慣伎,於23日由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外交部提交備忘錄,要求中國軍隊退出熱河省,否則“難保戰局不及於華北方面”。中國政府予以拒絕。就在日駐華使館送交備忘錄的同時,日關東軍分3路向熱河發起了進攻。
1. 熱河中部戰況
日軍主攻方向為第8師團(師團長西義一),下轄步兵第4旅團(旅團長鈴木美通)、第16旅團(旅團長川原侃)、騎兵第8聯隊、炮兵第8聯隊、工兵第8大隊,配屬的第1戰車隊、旅順重炮兵大隊、關東軍汽車隊及偽奉天省警備軍於芷山部的偽獨立第1旅李壽山部共約1.5萬人。以第4旅團為先遣部隊,於21、22日先期佔領了第5軍團防守的南嶺、北票,掩護其主力展開。
守軍第4軍團的防線為朱錄科(不含)、葉柏壽、大城子、凌南、喇嘛洞、於溝鎮、義院口之線,正面約400華里,構築了線式陣地,工事簡陋,後方交通困難,一線突破,全線即有瓦解之虞。該軍團的兵力部署為:第130師防守葉柏壽至大城子間陣地,第119師防守大城子至凌南間陣地,第129師控制平泉、三十家子間地域,第108師防守凌南至喇嘛洞間陣地,第116師防守喇嘛洞至義院口間陣地,第106師控制叨爾磴、湯道河間地域,炮兵第11團配置於左翼凌源附近。
日軍於2月23日開始進攻,25日佔領朝陽。3月1日,日軍挺進支隊第16旅團乘汽車沿公路南進,下午進至葉柏壽時遭到第130師的阻擊。激戰至傍晚,守軍陣地被突破,第130師和前來應援的第129師第1團被迫向平泉撤退。3月2日,日軍繼續攻擊前進,於當日11時攻佔凌源,與由綏中西進的混成第14旅團會合后,向平泉進攻。第130師退至平泉與第129師會合后準備重新組織防禦,但由於第4軍團其他各師已全線動搖,該兩師亦隨之向喜峰口撤退。3日拂曉日軍佔領平泉,14時日軍一部向承德迫近,19時左右進至承德以東約50公里的三溝,與第5軍團守軍接觸。
第5軍團擔任防守朱錄科、建平鎮、黑水鎮至赤峰(不含)之線,正面約200華里。其兵力部署為:第36師及騎兵第36團擔任北票、朝陽前線陣地和朱錄科至建平鎮間陣地,另以一個團控置於平泉、承德間作為軍團預備隊,第31旅防守黑水鎮至赤峰間陣地,騎兵第1旅防守青溝梁地區,騎兵第9旅防守開魯地區,騎兵第10旅防守天山(今阿魯科爾沁旗)地區,炮兵第36團配置於建平鎮附近。
第5軍團第一線陣地及前線陣地各部隊,在中路日軍第8師團和北路日軍第6師團進攻下一觸即潰,在朝陽的團長邵本良和在開魯地區的騎兵旅長崔興武先後投敵。其餘一部退往赤峰,一部退往承德。3月3日晚,當日軍進至承德以東的三溝時,湯玉麟不僅沒有組織防禦,反而下令赤峰附近所屬部隊撤向半截塔,自己率承德地區的部隊撤向灤平、豐寧地區。4日11時50分,日軍先頭分隊騎兵第8聯隊128人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承德。
2. 熱河北部戰況
日軍由北路進攻的第6師團(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下轄步兵第11旅團(旅團長松田國三)、第36旅團(旅團長高田美明)、騎兵第6聯隊、野炮兵第6聯隊,配屬騎兵第4旅團(旅團長茂木謙之助)以及偽洮遼警備軍張海鵬部、偽暫編第2軍程國瑞部共約1萬人。步兵第36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由通遼經開魯、巴林向赤峰進攻,以第6師團主力分由彰武、打虎山西進,向赤峰進攻。
守軍第6軍團是由孫殿英的第41軍和退至熱北的東北義勇軍各部組成。其兵力部署為:第41軍防守赤峰、范胡屯地區,馮占海部防守奈曼旗、下窪地區,劉震東、李忠義兩部防守開魯地區,邰斌山、鄧文、檀自新三部防守經棚地區。
日軍騎兵第4旅團及張海鵬偽軍2個騎兵旅於23日首先向天山、林東、大板、林西方向迂迴,經激烈戰鬥,擊退第41軍及東北義勇軍的部隊後轉向南下,於3月1日推進至赤峰以北地區。第6師團其他各部亦於23日開始西進。雖然湯玉麟所部第5軍團位於赤峰以東地區的部隊一觸即潰,但日軍遭到馮占海等各部義勇軍的抵抗和襲擊。只是由於義勇軍裝備甚差,各部間又缺乏協同,所以難以遏止日軍的攻勢。日軍於24日攻佔開魯,26日攻佔下窪。
3月1日日軍進至赤峰以東哈拉道口地區,受到第41軍第117旅的頑強抵抗。當夜,守軍派出一連精銳兵力,夜襲日第6師團司令部。日軍集中參謀及勤務人員倉促抵抗,直至援軍到達,夜襲部隊方才撤離。3月2日騎兵第4旅團及偽軍騎兵旅開始進攻赤峰城。激戰至傍晚,守軍向圍場、隆化轉移,日軍騎兵第4旅團佔領了赤峰城。但日軍第6師團部隊被阻於哈拉道口、炮營子地區,至3月5日方擊退守軍第117旅,進入赤峰城。日軍佔領赤峰後分兵南進、北上,於3月10日攻佔了烏丹和圍場。中國軍隊撤至半截塔、豐寧地區,日軍撤回赤峰集結待命。
3. 熱河南部戰況
由南路進攻的日混成第14旅團(旅團長服部兵次郎)下轄步兵第25、第26、第27、第28聯隊的各1個大隊,野炮兵第7聯隊的1個大隊及騎兵第7聯隊的1個中隊;混成第33旅團(中村馨)下轄第10、第40聯隊,共約1萬人,歸第8師團長西義一指揮。混成第14旅團由瀋陽乘火車到達綏中后,於2月24日開始西進。27日推進至紗帽山以東地區,當即向防守該地的第119師和第108師陣地進攻。戰鬥至28日10時,守軍西撤。日軍追擊,並於3月1日佔領了凌南,爾後分為兩路:旅團主力向北於3月2日協同第8師團攻佔了凌源,一部(2個大隊)向南於3月2日突破第116師陣地佔領了喇嘛洞。旅團主力從凌源南下,經叨爾磴、青龍,於4日佔領冷口。佔領喇嘛洞的一路,經要路溝向界嶺口前進,於5日佔領了茶棚。6日,混成第33旅團已從綏中出發,西義一命令在茶棚的2個大隊改變任務,向喜峰口方向前進,令混成第33旅向界嶺口和義院口進攻。由茶棚轉進的混成第14旅團2個大隊於9日到達喜峰口外,混成第33旅團分兩路於11日到達界嶺口和義院口外。至此,日軍進攻熱河的作戰結束,熱河全省淪陷。
熱河的失守使全國大嘩。在蔣介石示意下張學良引咎辭職;3月12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批准張學良辭去各兼職,命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
• 長城各關口的作戰
熱河失陷后,日軍推進至長城沿線各口附近。其兵力部署為:第8師團位於承德、古北口外地區,混成第14旅團位於喜峰口外及冷口地區,混成第33旅團位於界嶺口外和義院口外,第6師團及騎兵第4旅團位於赤峰地區。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為阻止日軍繼續向長城各口侵犯,將參戰部隊重新進行了部署:
第1軍團防守天津、大沽及警備津浦鐵路;
第2軍團擔任灤河以東和冷口附近的防務;
第4軍團在原地整訓,並以3個師協助第57軍防守冷口以東長城要隘;
第3軍團負責喜峰口、馬蘭峪方面防禦;
第8軍團擔任古北口方面作戰;
第6、第7軍團擔任察東防務;
原第5軍團湯玉麟殘部在察東沽源整補。
以上8個軍團共14個軍(含1個騎兵軍)、36個師(含6個騎兵師)、19個旅(含8個騎兵旅、3個炮兵旅),約25萬人。
1. 古北口、南天門及興隆戰鬥
古北口、南天門戰鬥是長城抗戰中歷時最長(自1933年3月7日至5月23日)、雙方兵力投入最多的戰鬥。
1933年3月4日,日軍第8師團佔領承德后以第16旅團向灤平方向挺進,師團主力在飛行隊支援下全力向黃土梁及其以西地區進攻。
為阻敵西進,北平軍分會乃令駐古北口一帶的第107師北上,在青石樑一帶佔領陣地,掩護後方部隊集中。3月7日,令第112師及附屬炮兵營歸67軍軍長王以哲指揮,向古北口推進;並令第25師向密雲集中,騎兵第三師從沙河向白馬關推進,第2師黃傑部向通縣集中。
當第107師北進之時,因熱河軍潰敗過快而致青石樑失守,該師乃在黃土梁附近進行抵抗。經過4天激戰,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官兵傷亡過多、彈藥將盡,於3月9日下午2時向古北口撤退。此時,第112師張廷樞部已在古北口附近的將軍樓、米窩鋪、二道溝之線部署防禦。自9日起,敵步兵在炮兵和空中飛機的掩護下向守軍陣地發起進攻。該師戰到10日,因傷亡過重不支,敵軍沖入陣地,不得已向南天門撤退。北平軍分會急令第25師北上,防守古北口。
第17軍第25師於3月5日抵達通縣。由於第17軍軍部還在蚌埠一帶,該師歸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直接指揮。3月8日該師奉令進駐密雲。這時古北口形勢危急,軍分會令其增援古北口。10日上午該師抵古北口。當第112師不支而退、陣地出現缺口時,第25師第73旅即佔領古北口鎮南的東西兩側高地,第75旅集結在黃道甸附近,另以第112師1個團在第73旅右翼的將軍樓擔任防守。
3月10日下午3時,日軍以一部兵力在炮火掩護下進行正面寬大的戰鬥偵察性進攻,數小時後撤退。11日拂曉,日軍第8師團主力向右翼陣地發起進攻。戰至上午10時,第112師不支而退。日軍迅速佔領了古北口關口,並乘勝向第25師右翼包圍攻擊。防禦該地的第73旅第145團因孤立突出被敵包圍。師長關麟徵指揮第75旅馳援,出古北口東關不遠與敵遭遇,雙方短兵相接,關師長負傷,團長王潤波犧牲,但終將敵擊退。關麟徵負傷后,第73旅旅長杜聿明代理指揮。12日4時,日軍再度發起進攻,戰鬥更為激烈。至午後3時,右翼第145團傷亡殆盡。師屬各部與師指揮所聯絡中斷,形成各自為戰的狀態。守軍各部不支,紛紛潰退,古北口被日軍佔領。到下午5時,師屬各部退到南天門左右高地之線,其防禦任務由第2師接替。日軍佔領古北口后停止前進,中日雙方暫時形成對峙。對峙期間,日軍不斷以小部隊對第2師陣地發動攻擊。均被守軍擊退。第2師利用戰鬥間隙加構陣地工事,在南天門陣地右自潮河岸黃士梁起,左到長城上的八道樓子止,在正面寬約5公里的中段,以421.3高地為據點,縱深配置,並在南天門後方構築了6道預備陣地。4月5日,軍事委員會電令調第67軍王以哲部增防灤西,由第83師接第110師防地,古北口方面全由第17軍防守。
4月11日,為配合冷口作戰,第17軍令第2、第83師各編1個大隊對敵後方古北口背面和巴克會營進行夜襲,殺傷日軍多人。何應欽怕引起敵人更大的進攻,令部隊停止了襲擊行動。但日軍並未因此不再進攻,自4月中旬以來不斷向古北口方面增兵。16日之後,日飛機即向古北口、南天門一帶進行轟炸偵察,為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作準備。
20日拂曉,日第16旅團主力一部向八道樓子守軍陣地 發起進攻,另一部攻擊南天門兩側高地。守軍憑藉險要地形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當晚,日步兵第32聯隊第3大隊用漢奸帶路,偷襲南天門左翼高點八道樓子。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守衛在這裡的1個連的官兵麻痹,放鬆了警戒,致使敵偷襲成功,8座碉樓全被敵人佔領。(13)4月21日,第2師師長黃傑嚴令第6旅反攻。該旅雖給敵以殺傷,但地處低下,仰攻不易,連、營長犧牲、負傷者甚眾,終未奏效。又派第4旅旅長鄭洞國率第7團,並指揮第6旅的第11團繼續反擊,因敵居高臨下,徒遭傷亡,陣亡官兵1500名。第2師被迫於22日夜將陣地變換到田莊子、小桃園一線。
24日,日軍又增加兵力,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南天門中央據點421.3高地連續衝擊。守軍第11團傷亡過重。至是日下午,師長乃令第7團增援,才將敵人擊退。這時,第2師戰鬥了5晝夜,傷亡甚大,疲勞已極,乃於當日黃昏后將陣地交予第83師劉戡部防守。第83師防守的南天門右翼陣地交予第25師防守。
因第8軍團總指揮楊傑他調,徐庭瑤代理總指揮。25日,又將部署作如下調整:第25師接替第83師守備地區,第83師接替第2師守備地區,第2師進駐九松山一帶整理,以騎兵第 1旅接替騎兵第2師的警戒地區。
26日拂曉,日軍集中兵力向南天門中央陣地421.3高地進攻。敵炮火將該高地工事夷為平地,爾後步兵在坦克車掩護下發起攻擊。守軍雖奮勇作戰,但因兵力、火力懸殊,第83師2團又1營激戰數日,陣地全毀,作戰失去依託,因而於28日晚撤往南天門以南600米的預備陣地。經過7晝夜的血戰,日軍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佔領了南天門陣地。
當古北口戰鬥正激烈之時,日軍以第8師團第4旅團第31聯隊的第3營大隊為基幹,附偽軍5000餘人,沿燒鍋營、壽王墳、鷹手營子公路南進,企圖威脅古北口側背,掩護其主力作戰。4月20日南進途中與守軍騎兵第5師李福和部遭遇。該師敗退。日軍於21日佔領興隆,24日分向馬蘭、黃崖兩關口進行戰鬥偵察,並以一部向牆子路方向活動,意在吸引中國軍隊的注意力,掩護正面進攻南天門。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為清除側背的威脅,令第26軍蕭之楚部(僅2個旅的兵力)加強馬蘭關、將軍關、黃崖關方面的防守,並於26日命其“將興隆之敵驅逐於遠方,以便保持龍井關及南天門側背之安全”。蕭之楚隨即進行部署:將騎兵第5師編成騎兵支隊,以騎5師師長李福和為支隊長,向興隆縣東北龍潭溝、楊樹溝之線搜集前進,掩護第1縱隊右側;將獨立第4旅(欠1個團)和師屬山炮、騎兵各1連編成第1縱隊,以獨立第4旅旅長王金鏞為縱隊長,向興隆縣蕎麥嶺、土城頭一帶挺進,並相機截斷興隆敵人北退之路;將第132旅(欠1個團)、獨立第4旅1個團,另師屬工兵、炮兵各1連編成第2縱隊,以第132旅旅長於兆龍為縱隊長,向興隆攻擊前進;第3縱隊以第132旅的第264團編成,以該團團長郝奇為縱隊長,主要任務是協助第2縱隊攻擊興隆之敵。
4月27日凌晨2時,各隊向指定目標攻擊前進。第1縱隊和騎兵支隊分別於晨5時和8時佔領預定位置;第2縱隊於4時到達興隆,迅即搶佔有利位置,向敵發起攻擊;第3縱隊隨後趕到,即投入戰鬥。經激戰,將興隆縣署和興隆山之敵予以分割。日軍利用工事頑抗。到8時,日軍飛機六七架飛來轟炸。攻擊部隊未構掩體,無險可據,官兵傷亡300餘人。下午敵機3架又來投彈,被中國軍隊擊傷1架,降落於興隆山麓。是日黃昏,日軍在縣署300人,山上七八十人被包圍。興隆縣四周高山林立,日軍突圍不成,增援不得,糧食全賴空投。但中國攻擊部隊既無重武器,又無後援,無力殲滅被圍的日軍。4月29日,何應欽命令中止圍攻,第26軍主力退守牆子路長城一線。
2. 喜峰口、羅文峪戰鬥
日軍混成第14旅團一部於3月9日到達喜峰口外后 立即向防守該地的萬福麟部進攻。守軍一觸即潰。當日,日軍佔領第一道關口。此時,第3軍團第29軍第37師的第109旅增援到達,立即投入戰鬥,穩住了形勢。第29軍原集結於三河、玉田等處,準備佔領義院口至叨爾磴之線,阻敵西進。當熱河形勢急轉直下、日軍向長城線逼近時,宋哲元部於3月2日開始從集結地向喜峰口方向增援。
喜峰口為冀東長城上的一個關口,口外群峰聳立,險要天成。長城蜿蜒,為華北之屏障,為冀、熱之咽喉。喜峰口之左為潘家口,臨灤河扼長城,右為鐵門關、董家口。第109旅展開后,迅速佔領喜峰口及其左右的董家口、鐵門關、潘家口各要點。此時喜蜂口東北制高點已被日軍佔領。旅長趙登禹急派王長海團長率部反攻。激戰數小時,肉搏數次,守軍將制高點奪回。
長城抗戰:喜峰口戰鬥經過要圖,1933年3月11日—12日
一、第109旅趙登禹旅長率特務營及所屬第217團(團長王長海)、第224團(團長董升堂)和第218團(團長童瑾榮)的1個營與第220團(團長戴守義)的手槍隊出潘家口,繞攻敵右側背。
二、第113旅佟澤光旅長率第226團(團長李九思)和第218團一部出鐵門關,繞攻敵人左側背。
三、第110旅王治邦旅長率第219團(團長劉景山)、第218團(加強第220團第3營)與各特種兵共守本陣地,並相機出擊,以為牽制。
11日夜12時,趙登禹將部隊集結到潘家口,命王長海團長率一個營外一個連於12日凌晨分兩路向蔡家峪、小喜峰口等處日軍發起進攻。夜襲隊手持大刀,奮勇衝殺。時日軍還在夢中,不少未及清醒即已身首異處。次日4時,夜襲隊與敵肉搏十餘次,接連攻佔小喜峰口、蔡家峪、西堡子、后杖子、黑山嘴等十餘處敵據點,趁勢破壞了敵裝甲車、大炮、給養車、彈藥車等,繳獲機槍20餘挺,外一批戰利品。摧毀了駐白檯子的敵指揮所及炮兵陣地,斃傷日軍五六百人。
右翼佟旅夜襲隊出鐵門關,連殲跑嶺庄、關王台之敵,在白檯子與左翼夜襲隊的王長海團會合,而後南攻喜峰口東北高地之敵。擔任正面防守的王治邦旅在夜襲隊攻擊的同時躍出陣地攻擊當面日軍。但由於所處地形在敵瞰制之下,守敵負隅頑抗、死守待援,加之冰雪堅滑,中國官兵攀攻不易,未獲夾攻之效。激戰到下午3時,夜襲隊和正面攻擊部隊方撤回原防。
日軍混成第14旅團在喜峰口遭第29軍反擊后,於11日夜急向關東軍司令部請求增援。於是武藤信義決定命駐赤峰的第6師團及獨立守備隊一部增援兵力薄弱的混成第14旅團和混成第33旅團。援兵未到之前,雙方未發生大規模戰鬥,處於對峙狀態。日軍第8師團長西義一偵知羅文峪無重兵把守,遂調第4旅團及騎兵第8聯隊,附偽軍2個旅,向羅文峪方向進攻。
羅文峪地處喜峰口西南50公里,南距遵化十多公里,長城自西向東在這裡向南拐了個彎,為喜峰口後方聯絡線之側背。兩側山勢陡峭,隘路縱橫。其西的隘口名“山楂峪”,長城碉樓均尚完好。日軍如果將該地佔領,第29軍主力陣地喜峰口將受到嚴重威脅;日軍如果繼而長驅南下遵化,部署在平東(北平東部地區)的中國軍隊均將被斷絕後路,中國軍隊在華北的防線勢必全線崩潰。守衛羅文峪的部隊是第29軍暫編第2師劉汝明部。該師守備龍井關到馬蘭關長約50公里的地段,正面過大,兵力薄弱,僅賴長城之險。
3月14日,日軍開始迫近羅文峪。宋哲元命令第37師第219團劉景山部、第38師第228團祁光遠部增援劉汝明;令第38師第224團董升堂部向四十里鋪集中;令第106師沈克部由薊縣以東向長城外興隆方面前進,夾擊南侵日軍。
3月16日,從興隆沿半壁山南進的日軍遭到守軍的頑強阻擊,戰至晚9時,日軍退去。17日上午8時,日軍步炮兵聯合,分向山楂峪、羅文峪進攻,並以飛機20餘架輪番轟炸。守軍奮勇死拒,多次肉搏,敵進攻1日亦未得逞。是日晚,劉汝明抽調王合春營自左翼夜襲敵後,正面防守部隊全面出擊。激戰至18日晨,日軍傷亡甚眾,被迫暫退待援。
當晚,師長劉汝明命李金田旅長率步兵第1團乘夜潛出沙坡峪,向敵後進襲;祁光遠團亦乘機從右翼潛出於家峪,奇襲馬道溝、南場。日軍全線動搖。李金田部因日軍多日被偷襲而被提前發現,兩軍交火,劉汝明遂令全線出擊。激戰到19日晨,將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馬道溝附近之敵全部肅清,部隊向前推進10多公里,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振奮了全國人民。
3,冷口、界嶺口、義院口戰鬥
3月19日,日混成第14旅團集中兵力向冷口發動進 攻。守軍頑強抵抗,並多次組織反擊,經反覆激烈的爭奪戰鬥,於22日將日軍驅逐至口外十餘公里之線。
3月23日,由赤峰增援的日軍第6師團及配屬的獨立守備隊一部到達喜峰口、冷口以北地區。27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下達了首先向長城各口實施全面進攻、而後越過長城向灤東地區進攻的作戰命令。
4月8日,日軍首先對冷口進行試探性攻擊,三四百名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北劉家口進犯,被我守軍擊退。
4月9日,日軍第6師團及混成第14旅團開始向冷口守軍陣地發起猛攻。千餘名日軍向白梨山、櫻桃園方向進攻。雙方戰至拂曉,在日軍猛烈炮火下,櫻桃園守軍全部陣亡,櫻桃園失守。接著,白梨山陣地也落入敵手。全軍撤退至灤河西岸。日軍跟蹤追擊,向縱深發展,佔領了建昌營及遷安地區。在冷口作戰的同時,界嶺口、義院口戰鬥也已展開。防守界嶺口的是萬福麟第53軍的繆澄流第116師。
日軍第33旅團於3月11日從綏中向界嶺口挺進,16日拂曉發起攻擊。由於日軍兵力多、火力強,第116師稍事抵抗即後撤。日軍佔領了關口,進到長城以內郭家廠、石家溝一帶,而後又退守界嶺口。
第116師調整了兵力部署,於17日乘日軍後撤之機實施反攻,經過激戰,佔領界嶺口兩側長城上的敵樓,並從正面迫近日軍。日軍重新部署,於24日晨5時發動第二次進攻。守軍再度後撤。日軍越過長城再進到郭家廠、468高地一線,爾後又退守長城沿線。嗣後兩軍轉入對峙,直到4月中旬。
義院口方面原由第116師的1個團防守,15日一度為日軍侵佔,爾後又克複。嗣後交由第115師姚東藩部1個團防守。3月21日,義院口左翼守軍義勇軍鄭桂林部不戰而向石門寨西北撤退,致使正面守軍陷於孤立。姚師長乃令該團撤退,義院口失陷。
4,灤東戰鬥
3月27日,武藤信義下達向長城各口進攻的命令后,佔領義院口的日軍混成第33旅團協同新增加的第6師團一部兵力,首先於4月1日向灤東發起進攻,先後攻佔了石門寨和海陽鎮。守軍何柱國部退守秦皇島。4月11日日軍攻佔冷口、建昌營和遷安后,灤河以西守軍的側背受到威脅。為避免腹背受敵,宋哲元第29軍、商震第32軍、何柱國第57軍和楊正治第53軍只得撤到灤河西岸,沿灤河布防。第6師團展開追擊,先後攻佔灤東的盧龍、撫寧、昌黎各縣。灤河東部、長城以南全部被日軍佔領。
日軍佔領灤東之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當日軍攻佔冷口時,蔣介石向西方列強尋求支持,希望國聯出面干預,制止日本的侵略。雖然此時的英、美、法極不願意捲入中日衝突,但華北畢竟不是日本的“傳統”勢力範圍,在冀東唐山和秦皇島,英、美海軍以保護僑民為理由,作出了登陸的姿態。這時的日本雖然退出了國際聯合會,但在與中國交戰之時,日本當權者對與西方列強對抗是有顧慮的。因此,4月19日日本天皇出面敦促軍方停止在灤東的攻擊。4月21日,關東軍只得將進入灤東的第6師團等部隊又撤回長城以北。此時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命令何柱國派第57軍少數部隊渡過灤河,謹慎跟進。到4月底,灤東地區又回到中國軍隊手中。
• 冀東淪陷和《塘沽協定》的簽訂
長城戰役進行到4月底,中日雙方都有結束作戰的想法,只是在達成什麼目標、以什麼手段結束的問題上不同而已。日本關東軍以第6、第8師團及一個混成旅團守備從古北口到山海關400公里的長城線,“兵力顯然不足,處於不遑應戰的狀態”,且屢以小部隊越過長城線進行反擊,致“使官兵疲憊不堪”,“因此關東軍參謀部內產生了莫若進行一次短暫的大規模作戰”的設想,企圖越過長城線結束長城戰役。為此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於4月12日到東京尋求軍部的支持。
當灤東和南天門戰鬥進行之際,蔣介石繼續在南昌督師“剿共”,而請從國外回來的汪精衛代替宋子文主持國民政府。汪上任后即起用黃郛為未來的華北政權首腦,目的是尋求與日本停戰談和的途徑。從4月19日開始,中日雙方在上海進行秘密談判,日本提出4項停戰條件,並堅持中方先從長城前線撤軍,否則不予停戰,使談判進展緩慢。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認為戰爭的“擴大與不擴大要對時間、地理、兵力三方面進行考慮,如時間能縮短,地域和兵力的擴大都可認為是次要的,時間的延長才是大忌”,於是陸軍省與小磯國昭重新制訂了“以迫和為主”的沿長城線作戰計劃。武藤信義遂於5月3日下達作戰命令,其要點為“決續予敵以鐵鎚的打擊,以挫其挑戰的意志”。此時日方對談判已不感興趣,而著手準備以更大規模的作戰來奪取整個冀東地區。為此,將在黑龍江的第14師團之28旅團調至長城一線。
在長城一線參戰的中國軍隊已堅持了兩三個月,人員、彈藥消耗都很大,戰鬥力已經下降。何應欽也一再致電蔣介石,要求蔣增派援軍和增加財政補助,以利作戰。但蔣堅持不再增兵華北,尤其不允許參加“剿共”的中央軍北調。這時,國民政府的中上層中樞機構,特別是軍委會北平分會已對長城抗戰失去了勝利的信心。到4月下旬,何應欽已作了收縮兵力、確保平津的部署。5月7日,日方中斷了中日秘密談判,在西起古北口、東至山海關的長城全線,向中國守軍發動了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
日軍進攻開始后,第6師團、混成第14旅團首先從山海關到冷口一線突入關內。守軍第57軍何柱國部迅速後退到灤河以西的既設陣地,灤東再次淪入敵手。
5月10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夜襲新開嶺(古北口南11公里)第17軍陣地。經過3天的戰鬥,重鎮石匣(密雲東北30公里)被敵佔領。第17軍的3個師損失慘重,無力再戰,遂下令後撤。日軍於19日晨佔領密雲。
當守軍潰退、日軍向密雲追擊的時候,北平軍分會急調集結於昌平地區的傅作義第59軍進到懷柔布防,協助第26軍蕭之楚部保衛北平。由於北平危急,蔣介石急令馮欽哉第42師、第87師、第88師等部北上,保衛北平。
在灤河地區,日軍第6師團、混成第14旅團、第14師團的第28旅團等先後從遷安的高檯子、忍子口等地渡過灤河,從第29軍和第67軍的結合部突破,使灤河西岸的守軍紛紛後退。第29軍頑強抵抗到15日,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向西撤退。16日,日軍佔領了灤西的豐潤、遵化。
當前線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中日間在北平的秘 密談判也到了關鍵時刻。為了使日軍答應停戰,何應欽命令何柱國、王以哲、萬福麟等軍撤到寧河、寶坻之線,宋哲元部撤到三河、平谷以東地區。這樣,日第6師團在灤西的進攻如同旅次行軍,未遇到中國軍隊的任何抵抗。
這時,新成立的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到達北平,派出密使與日方人員談判。日方獲悉北平軍分會已經準備屈服,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停戰談判中佔據更為有利的地位,關東軍命令所屬各部繼續進攻,以搶佔更多的地盤。到22日,日軍又相繼佔領了玉田、平谷、薊縣、三河等縣城。第6師團全線推進到薊運河一線,已兵臨平、津城下。
5月23日,在北平懷柔、順義一帶構築了工事的傅作義第59軍與日軍第8師團進行了長城抗戰以來的最後一戰,給日軍以一定的殺傷。當天,在北平城內,黃郛連夜與日方代表達成協議,決定中日雙方在順義、通縣、香河、寶坻、寧河、蘆台一線全線停火。正在與日軍交戰的傅作義軍只好遵令停止戰鬥,向後撤退。至此,歷經近3個月的長城戰役的戰火逐漸平息下來。
5月26日,北平軍分會派參謀徐燕謀前往密雲,與日本第8師團長西義一面洽停戰,日方除原提出的4項條件外,又增加“隨時派飛機偵察,及用其他方法,以視察中國軍之撤退狀況。中國方面,對此須予以保護及一切之便利”的條件。何應欽表示接受,並於5月31日通令各部隊:一、對陣地工事之構築,即日停止工作;二、凡第一線之突出部隊,均撤回預定之線內;三、對敵飛機停止射擊。5月30日,北平軍分會中將總參議熊斌等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陸軍少將岡村寧次等在塘沽談判停戰條件。5月31日上午11時10分簽字,產生了《塘沽協定》。這個協定實際上默認了日本侵佔東北三省和熱河省的合法性,並承認冀東為“非武裝區”,整個華北門戶洞開,處在日軍的武裝監視和支配之下,日軍隨時可以進佔平津和冀察。
5月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與日軍和談,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國府代表熊斌和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了《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並把冀東22縣置於日偽勢力範圍之內。華北門戶洞開。長城抗戰斷斷續續5個多月,中方總傷亡4萬餘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戰績遠不如同時期的淞滬抗戰(上海中國軍隊傷亡1.4萬,日軍傷亡3100人)日軍戰報數字存疑,肯定有縮水之處,單單古北口抗戰日軍在關前就遺屍上千具,總損失肯定超過5000人。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張學良任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下轄第一、二、三軍團(第三軍團司令萬福麟),共5個軍1個師兵力,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作相,轄四、五、六、七、八軍團共9個軍1個師,分佈在長城各口,固守禦敵。日軍128騎不費一槍一彈輕取承德,1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國人引以為奇恥大辱,張學良無奈辭職,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張學良指揮。
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關東軍第6、第8師團、混成第14旅團、第33旅團、騎兵第4旅團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餘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佔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佔冀東。
該戰爭給山海關城內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死傷近4000人,毀於炮火的房屋達500多處。在日軍攻城前,山海關內很多古建築的保存還是相當完好的。在日軍轟炸機、迫擊炮、平射炮和機關槍的轟炸、掃射中,關城的很多古建築物也遭受到了致命的襲擊。在城牆上還殘留著戰爭中留下來的彈孔。
南門、東南角城牆是榆關抗戰中,日軍瞄準地兩個突破口,是戰爭較為激烈的地方。位於南門附近的望洋樓,被日軍的炮火擊毀;東南城角的魁星樓,建於清朝,是一座類似閣樓的建築,戰爭中被完全擊毀,無法修復,東南城角附近的城牆也被日軍炮火轟出了一個缺口,城牆外側磚土坍塌。此外,日軍佔領山海關后,還大肆劫掠和破壞文物古迹,原收藏在魁星樓內的“天下第一關”匾牌就被盜運至日本。
該戰爭阻止並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
長城抗戰
而如此喪權辱國之賣國條約《塘沽協定》的簽訂,遭到了國內部分人士的強烈抨擊,更加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但以胡適為代表的一些人士認為,長城戰敗后華北已經無險可守,華北若再陷落敵手,國家損失更大,因此支持華北停戰,認為這“是一種不得已的救急辦法”,與上海停戰同樣可以諒解。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顫動著歷史的聲音,其中也包括了華北危機和長城抗戰的悲壯歷史。華北危機是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而造成的華北地區的嚴重局勢,實際上也是全國、全民族的危機。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