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頭村

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灣頭村

灣頭村是十里亭鎮轄行政村,位於韶關市東北10千米湞江區十里亭鎮東北隅。

村北依靠橫亘東西的丹霞山南部余脈,東靠峰火嶺與長壩鎮,南俯湞江沿岸平原,群山環繞,翠竹四繞,良田周圍,山清水秀,靜享天優。

地理位置


於該鎮東部17公里烽火嶺山腳,該村地域範圍東靠烽火嶺與長壩鎮交界,西至皇羅寨與臘石村接壤,南至八角塘與黃浪水村相連,北至黃竹村分界。
灣頭村三面環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東、西、北皆有群山環抱,背靠玄武高聳,左倚青龍護衛,右伴白虎低伏,南面有湞水環繞,朱雀平坦,明堂秀水,案山來朝,風水格局為之“頭頂天子降,腰攬將軍坳,腳踩八角塘”,風水絕佳,因該地為北江支流湞江第一灣,得名曰:灣頭村。

歷史


該村始建於唐、宋年間,是當時較為有名氣的千家村,具有“九井十八橋”之稱。盧氏於明初時代遷入,至今是該村的主要姓氏。
該村環境優美,人傑地靈,是清乾隆時期二廣都督盧廣居的故居,明清科舉屢出進士和舉人,清代鄉試每年亦有10數人中秀才者;民國時期黃埔軍校畢業生就有4人,從這裡還走出了台灣立法委員、曲江縣縣長、曲江中學校長、韶州師範校長等才俊。

文化習俗

古建築
古建築
明末清初,湞江水運發達,作為湞江第一灣的灣頭村是著名的水驛站,成為水上運輸的人流、物流中轉站,碼頭上熙熙攘攘,南海北往的貨物和客商在此中轉逗留,繁華熱鬧。由於湞江過去水運險灘重重,上游有大黃灘(今灣頭水利樞紐附近),下游有水口廟,來往貨船在過了一個險灘之後,都要在灣頭水驛站停留休息,養精蓄銳,明日再過另一險灘。為了保佑過萬商船和客商安全,因此有了連續舞三晚香火龍,再送火龍下水,期盼保佑湞江沿途從事水運、碼頭工作的人們平安順利安全的民俗活動。
香火龍就地取材,用本地稻草紮成龍頭,再用稻草和木棍編織成龍身和龍尾,長約33餘米(扎龍);晚上啟龍時辰一到,在祠堂門口村中長老一聲吆喝下,眾人藉助火堆,同時點燃香火,再將香火插在稻草上,顧名思義叫做“香火龍”,啟龍儀式一結束,馬上舉行游龍活動,即10多名精壯小夥子舞者火龍走街穿巷,後面跟著長長的游龍隊伍,給家家戶戶拜年送吉祥,每家每戶人出門立即點燃爆竹煙花迎接火龍,象徵著好運和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香火龍連舞三個晚上,每天龍身加長3米,從33米變成39米,寓意福祿綿長,子孫延綿不絕,最後一天舞龍結束,香火燃盡,人們把龍身送往湞江河邊,謂之送龍入水,靈龍則逐波而去。民俗活動結束后,村裡宴請參與舞龍的人們吃宵夜,謂之“煲龍粥”。

文化遺跡

該村有古老文化遺跡,宋朝期間建有約7000平方米面積的三峯寺(此寺毀於1912年雷電)。元至清朝期間先後建有規模較大的新廟(毀於抗日戰爭時期)、西華庵(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據說西華庵與南華寺有一脈相連。傳說觀音娘娘是女兒之軀不能進入南華寺,特建此供奉。1993年,香港佛門弟子跟蹤到此,建造師姑廟,供善男信女朝奉。

村貌特色


灣頭村[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灣頭村]
灣頭村[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灣頭村]
灣頭村總體坐北朝南,扇形布局,每姓均設祖廳-正廳-門廳-過廳-后廳-側廳,民房多單體4合院硬山頂,封閉式天井。以源於峰火嶺,呈“〈”狀的水渠如動態界刀將村剖為東西兩片。
渠西側建築群皆清代青磚黛瓦房,與水渠平行,南北延伸,東西分佈5列,均為巨石鋪檐街分開,偏北處一條近3米寬街道將整體一分為二。街道南側最東列以盧氏宗祠為核心,門樓築紅砂岩框,屹立一對紅砂岩抱鼓石。入門樓南側設照壁,照壁正對紅砂岩框中門,裡間為祖廳,神龕頂懸“高第街 盧府”匾,標明屋主身份。門樓東北角峙立一幢坐東北朝西南,二面坡硬山頂樓,紅砂岩基礎,青磚築牆至頂,重檐,灰瓦壟,鳳脊。樓長方形,3層,高11米,寬8米,深12米,佔地面積96平方米。開西南方門。築方形和十字形窗,其中,東牆五窗呈“品”字形布局,極為鮮明,整體完好。據年近八旬的盧伯介紹,房主為清代捐官盧廣基。宗祠背北側與義禮門相通,門匾保存完好。最西一幢為二面坡硬山頂建築,坐西朝東,長方形,3層,高15米,寬20米,進深12米,佔地面積240平方米。青磚砌築及頂,正門紅砂岩楣,紅砂岩或青磚築方形、拱形窗,鐵窗欞,半圓形楣,東北角配小廂房。整體完好,作雜物房。街道北側房屋規模明顯小。
灣頭村[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灣頭村]
灣頭村[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灣頭村]
水渠東側以李府宗祠為核心,縱橫交錯,井井有條,以5列建築為主體,以近3米寬的巨石鋪檐街為劃分單元,盡青磚瓦黛瓦建築。北側李氏祖廳仍存“世送儒林”石匾。南、北面為分別有古樟、古榕。距村150米西北方樟林,有座方基金字塔身“姜公曆代紀念碑”,坐北朝南,配聯:“永久千秋生子孫繼承祭此地;豐功立業傾湞江忽忘天水堂。”基底題“永結長存”。
以務農為祖業的灣頭村,巷道隨處可見功名石殘片、飲馬槽、練功石、官墩、須彌座……無不向人們展示其昔日的光輝。隨著灣頭水利樞紐的使用和丹霞山朝深度開發,翠竹滔滔,江風習習,稻香瀰漫,古韻醇厚的灣頭村將迎來新的產業轉型,喚起新的活力。

經濟狀況


2004年該村總人口1280人,有耕地面積3560畝,山村面積16800畝。該村經濟長期以來以農業、林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水稻、黃豆、紅瓜子、花生、蕃薯等作物為主,兼營水產、畜牧等養殖。紅瓜子以粒粒飽滿、勻稱、鮮紅而聞名,91前是出口外銷的主要農作物。2000年,根據鎮政府的農業布局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推行了“糧改菜”工程,70%的水稻改作蔬菜種植基地,同時,該村大力發展竹筍項目。1988年與曲江縣長壩雞場簽定了300畝的筍竹種植合同,並利用河邊灘塗山坡地,大量種植筍竹、篙竹,進行竹筍加工,產品遠銷廣州、上海、香港等地,成為該村主要經濟來源。2001年該村引進外地客商,發展旅遊農業,生產綠色環保產品,所產西瓜以甜蜜、皮薄、爽脆聞名,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 2004年,村的工農業產值1457萬元,人口平均分配4043元,勞動力平均分配9298元。該村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1980年起,先後投資20萬元擴建學校,整修道路,建造飲水工程,建立衛生站,村民參加合作醫療100%。
孤寡老人實行“五保”制度,村民自覺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是區、鎮表彰的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