帚尾豪豬

帚尾豪豬

帚尾豪豬(學名:Atherurus macrourus):是小型豪豬,頭體長36-60厘米,尾長14-20厘米,體重1.0-4.3千克。身體長,四肢粗壯,耳廓短;尾末端覆有白色棘簇,棘的後部具有很多“珠串”狀的球節;背面的棘刺扁,上面有溝;腹部的棘刺柔軟纖細。

棲息在茂密的森林中,築洞或占洞,洞可相連,可容3個個體。偏愛多岩石的地方。夜行性,一般地棲,偶爾爬樹。以根、塊莖和綠色植物為食。每年繁殖2胎,每胎1-2隻,妊娠期100-110天,幼崽早熟性,1周后離巢,棘刺已經變硬。

分佈於中國中部和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南亞的印度阿薩姆邦和孟加拉國。在東南亞,廣泛分佈於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半島、印尼蘇門答臘。

形態特徵


帚尾豪豬
帚尾豪豬
帚尾豪豬頭體長36-60厘米,尾長14-20厘米,體重1.0-4.3千克。身體長,頭小、眼小,具有短而粗壯的四肢;耳朵圓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頭骨較細小,顴弓不外擴,而鼻腔卻甚膨大;有20枚齒根很淺的牙齒。頭頂、頭部兩側頸部棕色。體上背部的皮毛顏色是黑褐色至灰褐色,中部色深,基部污白色。腹面頜下為棕色,其餘為白色至淡棕色。尾為污白色。四肢棕色。
全身幾乎都被有帶溝的扁刺。頸項無髭毛。尾覆以鱗狀短刺,端部由硬刺形成端叢,呈刷狀。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稱,直生而向後彎曲,背部、臀部和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紡捶形棘刺,此系防禦天敵的重要器官;棘刺比較容易脫落,抵禦敵害的典型姿勢就是將身體背向對方。尾部尖端有一簇圓而厚的刷毛,該簇刷毛為白色或奶油色。每個刷毛具有厚鱗屑,頂端膨大,形狀好像一組“小鈴鐺”,走路的時候,這些“小鈴鐺”互相撞擊,發出響亮而清脆的卡嗒、卡嗒的聲音,在數十米以外就能聽見。這可作為警告,以防止天敵。最長的刺位於背部中間上側區域。棘長達約10厘米。
這些動物可以很靈活的行走,爬樹並且是個游泳高手。他們後肢足有五個趾,部分蹼狀,並具有鈍的直爪,大腳趾低。腳底赤裸,並配有襯墊。

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熱帶和熱帶茂密的山地森林中,築洞或占洞,洞可相連,可容3個個體。夜間活動,經常穿插於甘蔗林、竹林和棕櫚樹豐富的林下區域,在森林的地面上掘種。

生活習性


夜行性,一般地棲,偶爾爬樹。以根、塊莖和綠色植物為食。是食草動物,以各種各樣植物的根、鱗莖、水果和漿果為食。最喜食瓜果、蔬菜、芭蕉苗和其他農作物。豪豬在塑造地方性職務的多樣化和擴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印度豪豬挖洞可促使許多植物的種子發芽。在農業區,它們吃花生、土豆、南瓜等農作物。非洲的豪豬還能吃對家畜來說有毒的植物。有些掃尾豪豬能夠爬樹,吃各種樹上的果子。
豪豬能很熟練地用前爪處理食物,使勁把食物“釘”在地上,用力把它咬碎吃掉。通常情況下,豪豬單獨覓食,儘管有時它們也三三兩兩地一起吃東西。它們偶爾也吃骨頭,會將骨頭帶到洞里,用以磨牙或吸收裡面的磷酸鹽

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中國(海南、湖北、四川、雲南)、印度(阿薩姆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
帚尾豪豬分布圖
帚尾豪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交配行為通常由雌性首先發起,雌性會主動接近雄性,將尾巴和臀部抬起,剛毛指向雄性。然後雄性會從後面爬到雌性的背上進行交配。每年繁殖2胎,每胎1-2隻,妊娠期100-110天,幼崽出生在底下洞穴系統中由草隔開的巢室里,生育室有軟草或落葉鋪墊。幼崽早熟性,全身毛髮覆蓋良好,眼睛能夠睜開,不久之後覆蓋的硬毛能夠變成硬刺,1周后離巢。
新出生的小豪豬體重在300-330克之間,9-14天後可以吃固體食物。儘管它們還要由母豪豬照顧13-19周,但是出生4-6周后它們開始自己覓食。豪豬每窩產崽數量比較少,60%都是一窩生1隻,30%一窩生2隻,野生豪豬每個夏天只生1窩。

亞種分化


帚尾豪豬(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帚尾豪豬孟加拉亞種Atherurus macrourus assamensis
2.帚尾豪豬指名亞種Atherurus macrourus macrourus
3.帚尾豪豬馬來亞種Atherurus macrourus pemangilis
4.帚尾豪豬泰國亞種Atherurus macrourus terutaus
5.帚尾豪豬半島亞種Atherurus macrourus zygomatica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