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村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八一村毗鄰205國道,地處小陶鎮西南部,距集鎮中心5公里,轄有張坑、半溪、前坂和青石等四個自然村,現有229戶,總人口802人,共分成7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有31名。共有耕地973畝,山林4282畝,2006年村財收入達到了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750元,集體經濟基礎一般,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是一個正在向資源特色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去年來,八一村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引進各種民營企業,極大地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此外,還有的村民從事公路運輸、種果、種菜、糧食加工等行業,而商飲、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也有了起步。

2017年11月,八一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以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標準,認真 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八一村品牌優勢,全面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中心,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發展第三產業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戶奔小康為載體,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八一村經濟較快發展。

發展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至2010年全村實現社會產值2.8億元,企業產值2.2億元,工業產值2.0億元,農業產值6000萬元,村財收入120萬元,人均收入9800元。
——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體系,要從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入手,選擇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作為開發項目,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工則加工的原則,進行重點培植,經過3年的努力,形成專而精、特而優的“一村一品”特色村,初步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格局。
——加強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農民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科學致富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造就一批有較高的科技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新型農民。三年內,使95%的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通過培訓使務農農民基本掌握一門農業實用技術,外出務工農民基本掌握一門實用職業技能。
——完善村民自助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與農業主導產業相結合的合作經濟組織,強化農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發展意識,全面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縮小農民收入差距,建設和諧農村。到2010年末,在原有兩個協會上再培育、壯大蔬菜、竹林、萵苣、花卉苗木協會等新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做到村主導產業都有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合作經濟組織覆蓋農戶達到80%以上。並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

生產布局


全村規劃為四個生產區:即高優作物生產區、綠化花卉苗木區、生態竹林生產區、工業集中區。高優作物生產區布局在大陶溪兩側,面積700畝,主要種植煙葉、萵苣、大棚蔬菜等經濟作物,可輻射帶動周邊3000畝的種植規模;綠化花卉苗木區布局在張坑,面積300畝,發展設施栽培,可供應苗木和鮮切花,2010年形成500畝基地建設,將形成產地市場;生態竹林生產區布局在村東南方向,面積1000畝,主要發展高效經營模式和引進甘乳岩旅遊開發,實現增產增收;工業集中區布局在半溪與205國道邊的后冠山,面積500畝,主要做好“三通一平”工作,引進企業落戶,加快工業發展。

發展措施


(一)夯實第一產業
1、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做好八一橋、水渠、田間渠、防洪堤的掃尾工作,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做到溝渠相連,提高防旱抗澇能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2、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至2010年建成1000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的剩餘勞動力,發展蔬菜加工業,提高蔬菜生產附加值,同時還應發展科技含量高、操作方便、成本低、易識別、能保鮮的蔬菜安全標識方式,逐步改變蔬菜無牌無標散貨上市的狀況,從而提供出質量可靠、品種多樣、營養豐富的蔬菜,以符合人們的消費時尚。
3、調整產業結構。把發展花卉苗木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產業來抓,到2010年實現花卉苗木種植500畝,同時成立八一村花卉公司和完善花卉批發市場,提高花卉品牌知名度,力爭將花卉產業作為八一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性產業來培育。
4、開發林竹資源。到2010年全村科學開發1000畝竹林資源,建立竹林高效生產經營模式,引進竹製品加工生產線,促進竹林資源由資源型向加工貿易型轉化,由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邁進,最終帶動竹業產業從傳統竹材低效益經營向發展竹筍綠色食品的高效開發轉變。
(二)推進第二產業
1、建立工業集中區。在後冠山規劃開發工業用地500畝,做好“三通一平”前期準備工作,築巢引鳳,為吸引企業落戶打下堅實的基礎;
2、擴大現有企業規模。以創新機製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擴大村八一紡織廠規模,增設生產線,實現產值1億元;同時,2007年將石英廠搬遷;新建無害化精細石英砂加工企業,年產精細石英砂產品3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
3、發展資源再利用項目。引進新型竹膠板企業,年產竹制建築用模板1萬立方米,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
(三)發展第三產業
引導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抓住民企的進駐,為當地農民的迅速致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這個機會,加強新村建設力度。同時,開展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名村,結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允升樓”、桂林堂等古民居、朱氏九節龍地方民俗文化遺產及五一甘乳岩景點等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旅遊、茂千農莊生態游等第三產業,既能自己增收,又能轉移一部分剩餘勞動力。

措施保障


1、組織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副組長由村委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成員、兵青婦幹部、“六大員”等代表組成。村黨支部書記要負總責,支委要有分工(具體分工見小陶鎮八一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表),平時抓落實,經常有檢查,年終有考核,要把建設新農村工作作為支部的首要工作來抓,常抓不懈,不斷改善,不斷改進。
2、多元投資。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通過上級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政策傾斜來扶持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用好專項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動員農民投工、投勞的方式,參與建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並通過政策鼓勵來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
3、技能培訓。開辦農民技術夜校,通過定期組織開展實用技術、法律法規、衛生保健等培訓,保證技術夜校的正常運轉。抓住省部共有利時機,同時與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等有關部門、單位掛鉤聯繫,組織富餘勞動力參加各類技能用工培訓班,培訓內容以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新型農民的科技培訓,力求培養出來的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至少要能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還要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夠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從而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此外,還組織青年農民參加農函大學習,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園藝、果樹、畜牧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4、結對幫扶。村黨支部通過三級聯動實施“四個一”工程,即每個黨員結一個幫扶對子,確定一個增富項目,制定一個帶富措施,提出一個致富目標,引導黨員以先進性要求為動力,做到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促進共同富裕。同時動員全社會扶助貧困群體,鼓勵先富人群積極參與,特別是本村先富起來的黨員同志要起模範帶頭作用。

風景名勝


甘乳岩:最早的建築始建於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在明代已頗具規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甘乳岩由溶洞、地下河和石林組成,分為三個層次,古稱“上界、中界、下界”,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奇特風景區。
向日葵:那裡有一片向日葵田,深得大家喜愛。
胡錦濤紀念亭:那裡有胡錦濤紀念亭。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荷花池。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
八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