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

牧區

牧區是指以畜牧業生產為主的地區。它是相對於以種植業生產為主的農區、以林業生產為主的林區、以漁業生產為主的漁區而言的。是生產牲畜和役畜的飼育、生產基地。我國牧區主要分佈在西部及西北部邊緣地帶,多屬天然草原。牧區應突出草地農業的重要特徵,充分發揮牧草業草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把種草與養畜、養地結合起來,把土地與家畜結合起來,增加草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豐產性,同時不斷地把生態系統向外延伸,漸趨複雜化、擴大化,使之更加富有彈性,建立起一個在生態上主要依靠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的草地生態系統。

詞語概念


信息內容

基本解釋
[pastoral area] 放牧的地區;以畜牧為主的地區。

引證解釋

指劃定為放牧或生產上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
《新唐書·柳冕傳》:“會冕奏閩中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於東越,名萬安監。”王致鈞 《奴隸的女兒》五:“在牧區要保護草原,改良和培植牧草,特別注意開闢水源。”

基本含義


牧區是商品牲畜、役畜和種畜等的生產基地。世界牧區大致分為兩大部分:①溫帶牧區。包括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亞歐大陸、北美和南美牧區。由於低溫少雨,牧草植珠矮小,地上部分多在1米以下,為旱生禾草,種類較少,載畜量不高。且牧草生產季節不平衡,冬春畜草矛盾更為突出,畜牧業生產不夠穩定;②熱帶牧區。包括低緯度地帶的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的半乾旱牧區。由於終年溫暖多雨,牧草高達2~3米,種類繁多,畜牧業生產水平較高。中國牧區集中分佈在北部、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及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區。通常稱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為五大牧區。此外,寧夏、四川西部草場面積大,畜牧業歷史悠久,也是重要牧區。這些地區歷來是全國役畜和毛、皮等畜產品的重要產地。為提高牧區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必須合理利用草場資源,以利於牧區畜牧業穩定高產地發展。
我國的四大牧區是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