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結果 展開
- 1971年楊巧演唱歌曲
- 張金平編劇以陝北為題材的電影
- 2016年春晚電視節目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1971年楊巧演唱歌曲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一首陝北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一首民族風味較濃的陝北信天游。全曲曲調明亮,旋律優美。描述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陝北時,正逢滿山的山丹丹花開的美麗情景。《山丹丹開花紅艷艷》1971年中央廣播電台首次播出,當時擔任領唱的是陝西省歌劇舞劇院楊巧老師。70年代朱逢博版本是第一個獨唱版,也是流傳甚廣的版本,堪稱經典。
音樂家關鶴岩帶領創作組首先到陝北訪談、搜集和查閱有關資料。當時在延安工作的賀義、航海、黨音之等等音樂界同志,曾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材料。其後,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提供的一間辦公室里,創作組集體對所選每首民歌的曲子,一個樂句一個樂句地共同編就,對歌詞則一字一詞的共同反覆推敲,斟酌填改,充分發揮了集體創作智慧,最終整理改編出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
在創作中,他們首先挑選出抗日戰爭時期已流傳的四首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邊區生產歌》、《翻身道情》、《抗日將士出征歌》,經由集體改詞填詞,最後分別改編出陝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隴龍民歌《翻身道情》和陝北民歌《工農齊武裝》。在挑選四首民歌的同時,關鶴岩同志提出,應增加一首反映中央紅軍和毛主席到達陝北這一偉大革命轉折時期的民歌。經反覆商討后,確定選用由劇作家安全作詞,作曲家航海編曲的《跟上共產黨把革命鬧》,和由魏風根據隴東民歌《女兒擔水》填詞的《永遠跟著毛主席》兩首作品為素材,經創作組成員共同重新改詞,由劉烽作曲、編曲形成《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是一首新的三段體領唱合唱陝甘革命民歌。至此,形成了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
改編的五首陝甘根據地革命民歌完成後,繼之組織、協調、排練、演唱、錄製等工作。陝西省歌舞劇院接受了演唱、錄製任務。在文革動亂的年代里,演奏人員已長時間沒有演出活動,此時,他們無不興高采烈,無不全力以赴。楊巧擔任《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領唱,王淑德獨唱《翻身道情》,院合唱隊擔任合唱,院樂團擔任伴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指揮家聶中明親臨西安排練、指揮了這批作品,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師的指導下完成了錄音。最後在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錄音棚里圓滿完成了演唱錄製工作。
作品報審后,“七一”未播出,而在毛主席誕辰前夕的1971年12月25日夜,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1972年春,西安電影帛片廠拍攝了五首民歌的專題片,廣為發行。
簡譜
歌曲簡譜欣賞: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編曲:堂訶生 作詞:洪源劉薇石
演奏:中國中徠央交響樂團管弦樂隊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
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
一桿桿的那個紅旗喲一桿桿槍
咱們的隊伍勢力壯
千家萬戶哎咳哎咳喲把門開哎咳哎咳喲
建黨9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
熱騰騰油糕哎咳哎咳喲擺上桌哎咳哎咳喲
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咿兒呀兒咳喲
圍定親人哎咳哎咳喲熱炕上坐哎咳哎咳喲
知心的話兒飛出心窩窩咿兒呀兒咳喲
滿天的烏雲哎咳哎咳喲風吹散咳哎咳喲
毛主席來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毛主席來了晴了天晴呀晴了晴呀天
千里的那個雷聲喲萬里的閃
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
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
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艷
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
阿寶
復三部曲式。
引子(1-6小節):旋律悠長,寬廣。
A樂段(7-27小節):旋律悠長,具有陝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副陝北景色;
B樂段(28-98):突然轉入熱鬧場面。其中有包含B1、B2、B3小樂段。從整體上說表現人民對紅軍的歡迎之情。
A樂段再現(99-111小節):音樂回復到開始的綿長節奏中,表現的是人民在向中央紅軍揮手道別。
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疊詞。
歌名 | 歌手 | 專輯 | 備註 |
古箏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 - | - | 古箏曲 |
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 - | - | 鋼琴曲 |
發行時間 | 1971年 |
作詞
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
山丹花
郭蘭英、楊巧、王向榮、萬山紅、阿寶、王二妮、高保利等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1971年中央廣播電台首次播出,當時擔任領唱的是陝西省歌劇舞劇院楊巧老師。
在2004年中央電視台CCTV首屆民歌大賽中,青年歌手阿寶被准許破例進入決賽,結果他以一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引起轟動。
在2009年央視春晚趙本山小品《不差錢》中,小瀋陽以一段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贏得了觀眾的喝彩。
2009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王二妮把原生態音樂同交響樂、交響合唱團結合起來,傾情演唱。
延安寶塔山每天都有當地農民為遊客演唱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必唱民歌。
學名斑百合,別名紅百合,生活中經常被稱為“山丹丹花”,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具卵球形鱗莖,有少數白色肉質鱗片。莖直立,高30─60厘米,無毛。葉線狀至線狀披針形,邊緣和背面脈上有乳突。無珠芽。花一至數朵,生於莖端和葉腋內,直立,夏初開花;花被片六枚,兩輪,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硃紅色或橘紅色,內面有紫褐色斑點,開放后開展,但不向外反卷或稍反卷。蒴果橢圓形。
野生於山坡,我國北部居多,京西大部多山地區多見。
山丹丹花
雜草叢中的那一點鮮紅,便是山丹丹花。幼時和雜草毫無區別,一旦綻放,周圍的一切都成了它的背景。第一次在山坡上看見山丹丹花,你便會迷戀上它的氣質。
野生硃紅色山丹丹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相信山丹丹花很快會步入人們視野。
山丹丹花(Lilium pumilum), 又名細葉百合,多年生長的球根花卉,成年種球開花8至12朵,花期為6月中旬到9月中旬,多在黃土高原的陰坡上與雜草伴生。因其花色鮮紅、生命力極強受到人們的喜愛。是百合屬中分佈最廣、緯度偏北的一種。
山丹丹花
不少人都知道《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一首陝北人民歡迎中央紅軍到陝北的革命歌曲,從南京臨行前,記者打聽山丹丹花究竟是一種什麼花?但未獲知答案,原本以為到達陝北之後,很容易便能見識“神秘”的山丹丹花,孰料當記者在陝西延安街頭打聽時,人們的答案幾近一致: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種花,但很少有人真正看見過。
山丹丹花
當記者在延安著名的寶塔山上尋找山丹丹花時, 70多歲的黃集成(音)大爺告知了一個有關山丹丹花的美麗傳說——相傳黃河邊的先民們,終日在貧瘠的黃土地上勞作,然而一年到頭收成很少,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辛勤勞作,這讓天上的仙女非常感動,仙女的眼淚落在了貧瘠的黃土地上,就變成了鮮艷的山丹丹花。記者尋訪獲悉,儘管年輕一代見識者較少,但在年老一輩的陝北人中,不少人都有兒時關於山丹丹花的美好記憶。“42年前,我在陝北插隊,那時節,雖貧窮,但生態環境還算好,山丹丹漫山遍野,能看到無數的山丹丹花。再苦的日子,看見山丹丹花,就像一根火燭點亮了心,往後的日子裡,就挺起胸膛……”一位上了年紀的網友著文回憶當年在陝北插隊時,他所見到的漫山遍野的山丹丹花。
野生硃紅色山丹丹花
何處可見山丹丹花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在全國唱紅之後,山丹丹花也因之迅速成為陝北的標誌,更是不少代表、委員呼籲,將山丹丹花列為聖地延安的市花。然而,隨著野生山丹丹花的近乎絕跡,陝北當地人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尷尬:都說山丹丹花好,但現實中卻是人人不識花。
記者在延安採訪時,偶然聽聞延安市遠郊有位號稱“山丹丹花痴”的農民,在他那裡興許還能看見山丹丹花,記者於是興沖沖前往。這位農民叫郝和武,家住距離延安市區大約四五十公裡外的寶塔區甘谷驛鎮前蘇溝村。記者找到他時,這位酷愛山丹丹花的農民正帶著妻子、女兒,在他的山丹丹花基地里鋤草。4月份的季節,此時的山丹丹花還只是一顆顆小嫩芽。郝和武介紹,等到“七一”建黨節時,便是山丹丹花開得最艷時,“那個時候你再過來看,這一片都是紅艷艷的山丹丹花”,在這位憨厚的陝北農民眼中,山丹丹花天生就是給黨獻禮的花。和山丹丹結緣,是因為郝和武十幾年前在延安寶塔山的一次遊玩,當時一位台灣遊客心生疑問:“為什麼在延安也看不見山丹丹花”,這讓一旁的郝和武很受刺激,於是他決定人工培育山丹丹花。隨後他帶著乾糧到處尋找野生的山丹丹花,在極偏僻之地找到山丹丹花之後,便停下來觀察它的習性,最終經過百餘次試種,5年之後,郝和武終於人工培育出第一束山丹丹花。之後,郝和武一口氣種下了幾畝地的山丹丹花。次年,建黨節等重要節日時,郝和武培育的山丹丹花現身西安、延安,並迅即引起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有些人看見山丹丹花后就像看見多年失散的親人一樣”,郝和武說。
郝和武夢想寶塔山等延安著名的景點都開滿山丹丹花,但數年接觸下來之後,景點管理方對郝和武的山丹丹花“推廣計劃”並不感興趣。“山丹丹花並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領導因此不怎麼熱心”。送記者離開時,這位典型的陝北農民表示他還會堅持下去,他反覆對記者說:在延安這樣的紅色城市街頭,看見山丹丹花,要遠比看見幾輛寶馬車養眼得多……
郭蘭英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走紅的歌舞劇演員和歌唱家,她因演出歌劇《白毛女》而一舉成名,后不斷在演唱界刷新紀錄,她演唱的《南泥灣》、《綉金匾》等上百曲老歌在全國傳唱,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她的演藝精湛,嗓音甜美,音域寬闊,吐字清晰,行腔富於韻味,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歌唱特色,為新歌劇藝術的發展和民歌演唱做出了開拓性、歷史性的貢獻。
中文名: | 郭蘭英 | 職業: | 晉劇表演藝術家,歌劇表演藝術家 |
國籍: | 中國 | 主要成就: | 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
民族: | 漢族 | 代表作品: | 《我的祖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南泥灣》 |
出生地: | 山西省平遙縣 | 出生日期: | 1929年12月 |
1946年秋,她在張家口離開戲曲團,參加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開始從事新歌劇事業。
1947年,郭蘭英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戲劇系邊學習邊參加秧歌劇《王大娘趕集》《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劇目的演出。1947年11月轉入華北聯大文工一團在石家莊成功演出《白毛女》而聞名。后演出《白毛女》《血淚仇》等歌舞劇,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1949年4月,她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以演唱《婦女自由歌》獲獎,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一份厚禮。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郭蘭英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任主要演員,並擔任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她主演的新歌劇《白毛女》《劉胡蘭》《春雷》《紅霞》《小二黑結婚》《竇娥冤》《紅梅嶺》《紅雲岩》等,創造了喜兒、滿妹子、紅霞、小芹、劉胡蘭等一系列生動藝術形象,其中歌劇《春雷》在1961年拍成電影藝術片,晉劇《金水橋》在1979年拍成電視戲曲片。她演唱歌曲《南泥灣》《翻身道情》《綉金匾》《婦女自由歌》《王大媽要和平》《八月十五月兒明》《李雙雙小唱》《趕牲靈》等等以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北風吹》《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人說山西好風光》《海風陣陣愁殺人》《清粼粼的水藍盈盈的天》《麥浪滾滾》《敢叫日月換新天》《赤腳醫生向陽花》《共大讚歌》《歡呼科學迎春天》等等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在全國流傳很廣,她演唱的保留曲目最多,已成為我國民族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成為民歌演唱方面的傑出代表。為中國新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作出了開拓性的,歷史性貢獻。郭蘭英是新中國民族新歌劇、民歌演唱的奠基人。1963年舉辦郭蘭英獨唱音樂會,開創民族聲樂個人演唱會的先例。由於她少年時受過戲曲演員的嚴格訓練,藝術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聲、腔、字六藝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達到了歌唱與表演的高度和諧統一。
1981年舉辦郭蘭英歌劇片段晚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后告別舞台,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
1983年參演春晚歌曲《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
1986年在廣東創辦郭蘭英藝術學校(原名:廣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學校),任校長。郭蘭英把自己的版權捐給了國家,為了學校的發展,又賣了北京的房子,並且郭老師在中央台的演出都不要報酬,只靠退休金生活。
1989年榮獲首屆金唱片獎。
1994由中央文化部山西省政府聯合在北京舉辦郭蘭英從藝術60年大型音樂會以及由中央電視台山西省政府聯合拍攝12集音樂電視劇《郭蘭英》,並出版發行了大型畫冊人民藝術家《郭蘭英》。
另有古箏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創作背景
古箏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焦金海於1971年開始創作、1972年春天完成創作。當時,焦金海正在河南省周口地區淮陽市“五七幹校”學習,接到古箏獨奏的演出任務后創作了這首樂曲。
全曲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音樂從遼闊、悠揚的散板引子開始,逐漸轉入富有高原牧歌式的優美旋律,猶如婉轉、悠揚的牧笛,描繪出一幅迷人的風光。
第二段,音樂變為歡快的、熱烈的,表達了人們對漫山紅透的山丹丹開花的美景的讚美,同時也是對鄉土風物的一種戀情。
最後一部分,音樂又回到第一部分主體旋律的原型。樂曲在尾句中表達了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一部分(第1—31小節,分三個部分)——
第一小部分:第1—2小節
第二小部分:第3—7小節
第三小部分:第8—31小節
第二部分(第32—104小節)
第三部分(第105—121小節)
相關新聞
陝北人對山丹丹花的喜愛超出人的想象。它被作為一符號,廣泛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當然,更多的時候,它是被當地人拿來傳唱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中,山丹丹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花?在延安街頭,記者隨機採訪多位市民,出乎意料的是,竟然少有人真正見識過山丹丹花,如此情形讓人很是疑惑。革命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溯源,記者從尋找山丹丹花開始。
此曲緣何被傳唱
據曲作者之一的劉峰撰寫的回憶文章:“文革”期間,“四人幫”搞文化專制,當時全國上下除了“樣板戲”之外,只有《國際歌》、《國歌》、《東方紅》和語錄歌等十多首歌曲能唱。“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電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議:整理幾首陝甘寧邊區的革命民歌。這是1971年的事。”劉峰迴憶。由中央電台、陝西台等人員組成的一個工作小組來到延安,在整理出歌唱領袖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4首歌后,小組覺得還“應當有一首迎接中央紅軍的歌”。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編詞工作極富戲劇性。據劉峰迴憶:詩人徐鎖在院子里找到“靈感”后,飛快跑進窯洞貢獻了第一句:“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一開始,這首歌便帶有強烈的陝北信天游的特色。隨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一桿桿紅旗一桿桿槍,咱們的隊伍勢力壯”、“千家萬戶把門開,快把咱親人迎進來”等歌詞順利接龍下去。然而,當歌詞要結尾時,工作組的一個個才子們卻卡了殼。“大家都主張虛一點,也就是浪漫一點”,但想了不少歌詞,都不是很滿意,劉峰迴憶。最後劉峰還是從陝北民歌中的“山丹丹花開背窪里紅”中得到靈感,他說“山丹丹很好看,只是開在陰坡,所以陝北人民用它來表現藏在心底的愛情,我們要用就要讓它開得更紅火、更張揚”。
大家先後試過了“紅似火”、“火樣紅”、“滿山紅”等,“但都覺得一般。這時,關鶴岩開了口:‘就用‘紅艷艷’吧!’”“紅艷艷”一出,大家都拍手叫好,它不僅和前兩句押韻,而且“比前面所有的詞都生動,都新鮮”,劉峰迴憶。歌詞完成之後,劉峰等同志按照兩首民歌素材開始編曲,一首是陝北《信天游》,一首是隴東的《十八姐擔水》。新中國50周年大慶時,中央電視台曾把這首歌曲列為“百年經典”之一。
《我是主角》的最後一個環節《主角大劇場》,向來都是最受歡迎,也是最精彩的一個環節,本期的節目中,郭冬臨穿上了陝北風格羊皮襖,頭裹白頭巾,登上了《我是主角》的小品舞台,帶著他的禮物——一隻黑色的鴨子,為自己的女友慶祝生日,然而,他的這身裝扮卻與屋子裡的場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郭冬臨憑藉自己的機智和幽默,化解了這一尷尬,並現場為女友送上一首陝北名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博得了現場的一片歡呼,隨後他又上演了另類小提琴演奏法,又使得現場一陣爆笑。
昨日,6歲的蔡佳臣報名參加“我愛祖國我愛唱”紅色經典歌曲大賽,成為目前為止最小的參賽選手,拿出相機之前,6歲的蔡佳臣還一臉羞澀,站在相機之前,蔡佳臣卻活躍起來,一口白牙非常可愛。見習記者 韓遠飛 攝
“我愛祖國我愛唱”紅色經典歌曲大賽報名第二日,持續火爆,又有100多名選手報名參賽。“報名踴躍,電話響個不停,掛一個另一個馬上就能進來! ”昨日,一位負責報名的工作人員說。
報名第二日,“超低齡選手”報名唱紅歌成了一個新氣象, 6歲左右的小選手竟有三四名。此外,來自錦州、阜新等地的外地選手也多了起來。
家住瀋陽市于洪區的蔡佳臣小朋友,“我要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昨天,在媽媽的幫助下,小佳臣打電話報了名,他也成為目前為止年齡最小的選手。
為什麼要選《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其中竟有小瀋陽的功勞。“小瀋陽在電視上唱,他聽著好聽,就自己學了,還挺有樣的,不過歌詞記得還不是很熟。還得再好好學一學。 ”佳臣媽媽說。“這個比賽就好像是特意給我準備的似的,都是我愛唱的歌。 ”家住錦州的勾慶軍報名時說。
他看到比賽的消息后,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參加,“別說我在錦州的農村,就是再遠點,我也要到瀋陽去比賽。 ”
【各界熱評】唱紅歌弘揚愛國主義
遼寧省文化廳廳長 郭興文: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全民性文化活動,符合當前形勢,具有宣傳思想文化的教育意義。活動得到了不同年齡層次民眾的集體響應,說明符合民意。
瀋陽市文化局局長 謝石
“我愛祖國我愛唱”紅色經典歌曲大賽活動很有意義,採用這樣一種不限年齡、職業,讓大眾參與的運作方式,通過唱紅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這對廣大群眾唱紅歌是有力地推動,有利於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
瀋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棋盤山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劉鳳海
這個活動弘揚主旋律,宣傳紅色經典文化,是很有意義的全民參與性的文化活動。對於棋盤山建設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也是很好的結合點,與棋盤山的旅遊、生態區
建設也很好地契合在一起。而活動本身就是弘揚主旋
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有積極的作用。
瀋陽音樂學院院長 劉輝
“我愛祖國我愛唱”紅色經典歌曲大賽活動是一種繼承光榮傳統,繼承革命意志的最好載體和形式。通過演唱紅歌來激勵我們現代人的進取精神,有利於年輕人思想意識的形成。
紅歌既有很強的社會性和群眾性,也有很強的民族性和藝術性。今天回過頭來演唱紅歌,通過這個形式來了解歷史,同時激勵我們這個社會和國家振奮精神,向前發展。
紅太陽紅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占文
宣傳紅色文化,弘揚主旋律。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演唱紅歌的隊伍中,調動起全民唱紅歌的熱情,讓瀋陽成為紅色文化的根據地。
根據經典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改編的同名歌曲通俗版,日前在北京錄製了男聲演唱版,被譽為“綠茶男生”的青年歌手劉孟哲受邀擔綱演唱,而之前中國武警文工團的青年歌唱家柏文,已演唱過該歌曲的女聲版。劉孟哲笑言,為了更好地演唱這首歌曲,在錄音之前聽了20多遍柏文的演唱版本。
通俗版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節奏歡快明朗,配樂簡單大方,選取了原作的精華唱段。柏文於2010年在中央電視台《新視聽》欄目首唱該版本,而劉孟哲演唱這首歌曲,則是為錄製一檔獻禮晚會而準備。劉孟哲說:“柏文姐是我的江蘇老鄉,也是我仰慕的偶像,我們關係非常好,她也經常指點我的演唱。說實話,演唱她已經演唱過的歌曲,我的壓力還是挺大的!”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最初版本是有著濃郁民族風情的陝北信天游,全曲曲調明亮,旋律優美,描述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陝北時,正逢山丹丹花開的動人情景,以及陝北人民對紅軍到來的喜悅歡樂之情。老藝術家郭蘭英演唱該歌曲后,很快就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此番青年歌手對經典紅歌的再創作、再表現,體現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對祖國藝術成果的珍惜與傳承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