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寄嚴蓀友
臨江仙·寄嚴蓀友
臨江仙·寄嚴蓀友,是一首寄贈之作。
此詞是詞人寄贈好友之作,表達對好友的相思相憶之情。上闋寫詞人因思念好友而形容憔悴,其孤獨落寞之感只有殘花知曉;下闋說自己為了尋覓友人,以至於夢魂踏上了通往江南的陌生道路與友人相聚。詞人與好友不得相見,便想借美夢與好友傾訴心跡,其情誼之深,可見一斑。上片寫春去秋來,他沒有一天不在思念好友嚴繩孫,以至於形容憔悴,與以前判若兩人。但他心中這種孤獨寂寞之感,除了零落的殘花落絮,再無人能知曉。下片寫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夢幻,竟夢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蓀友的家鄉,如此虛擬之筆很浪漫,很感人。但好夢難留,他剛要與好友傾訴別後的相思之意,卻突然從美夢中醒來,只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初夏,嚴蓀友南歸。據此詞“生小不知江上路”句與嚴蓀友《祭文》中“昨年扈從,兄到吳門,歸與吾言,里俗何喧,前人所誇,舉不足論”句,足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納蘭足跡未至江南。故此詞當作於嚴氏南歸后二年裡,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秋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冬之前。再根據“如今憔悴”、“飄零”、“殘月落花”等句,可知此詞作於盧氏亡故后。張草紉《納蘭詞箋注》:“此詞可能作於康熙十六年盧氏去世后,故曰‘如今憔悴異當時’。”這就可進一步定此詞作於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秋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之間。
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