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是1997年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萬雄。本書主要介紹了作者的一些觀點,認為在推動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知識界能發揮了主導和主體作用的,只能是二十世紀初頭的三十年間,這期間也正是由傳統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識分子轉化成功的第一代的形成和成長的時期。
這裡要附帶一說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和意義的重要,不應太側重於衡量當時知識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應正視他們能無所迴避、勇於揭露要中國擺脫厄運、走向現代化所必須面對的全盤問題。只有到此地步,中國人對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徹底的認識。他們這一代所揭示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無庸諱言到今日尚未達成,因而五四時期所標示的改革課題仍具有生命力。可以斷言,在此後的中國,只要知識分子仍舊被視為或自視為是推動歷史的先驅力量,相信五四運動於知識界仍然有歷久常新的魅力。
其次,除了近代中國革新運動愈步趨深入,以至到五四時期而有一新文化運動的勃興的歷史進程外,我們不能忽略與這個歷史進程相湊泊的第一代近代型知識分子的形成的歷史條件。拙稿下面則試圖從新文化運動溯源作條理去展示第一代近代型知識分子的形成之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係。
陳萬雄,一九四八年生於廣東省東莞縣。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畢業,隨之入中文大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一九七七年赴日本國立廣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后又在港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除曾兼任香港樹仁學院和嶺院學院講師外,自日歸港后,一直在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工作。現擔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專著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一九七九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新青年》及其作者
第一節 同仁雜誌時期
(1915年9月―1916年2月)
第二節 作者群的開拓
(1916年9月―1917年3月)
第三節 北京大學革命派的陣地
(1917年3月―1920年)
第一節 運動的發軔
第二節 運動的指導力量
第三節 啟蒙者的角色
第五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第一節 清末的反傳統思想言論
第二節 清末反傳統思想與五四時期的淵源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文學革新運動
第一節 清末的白話文運動
第二節 其他方面的文學革新活動
第七章 結論:革命家與啟蒙者的雙重角色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