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中藥

巴豆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果實,炮製加工后可製成巴豆霜。巴豆味道辛,屬於熱性藥物。歸大腸、胃經。巴豆(巴豆霜)的主要成分有巴豆苷、生物鹼、二萜類、酯類、黃酮類、氨基酸、揮髮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巴豆中,脂肪油的含量不可以少於22.0%,巴豆苷的含量不可以少於0.80%;乾燥的巴豆霜中,巴豆苷的含量不可以少於0.80%。

簡介


● 正名:巴豆
● 英文名:Badou
● 別稱:巴果、巴米、巴菽、老陽子、江子、雙眼龍、剛子、猛子仁、毒魚子、貢仔、鑾豆、豆貢、八百力、雙眼蝦、紅子仁

功效與作用


● 巴豆具有蝕腐肉、療瘡毒的功效;巴豆霜具有祛痰利咽、逐水消腫、峻下冷積、蝕瘡殺蟲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巴豆具有抗腫瘤、抗炎、抗菌、鎮痛、利膽、利尿等作用。
● 巴豆可以用於治療疥癬惡瘡、疣痣;巴豆霜可以用於治療腹水、寒積便秘、乳食停滯、喉痹、喉風、惡瘡疥癬、疣痣以及已經化膿但未破潰的癰腫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你有巴豆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巴豆和巴豆霜。
● 身體虛弱及體內沒有寒實積滯者,禁止使用巴豆(巴豆霜)。
● 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師。
● 巴豆(巴豆霜)可致畸、致癌、致突變,孕婦禁止使用。
● 哺乳期女性使用巴豆(巴豆霜)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巴豆


● 生巴豆只適合外用,可以治療疥癬惡瘡、疣痣。
● ● 研成細末塗抹患處。
● ● 搗爛后,用紗布包裹然後擦拭患處。
● 巴豆霜多入丸、散內服,服用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0.1~0.3克。入藥劑量,遵醫囑使用。
● 巴豆經過炮製后,也可以配合其他藥物製成藥酒,如芫青酒,有溫腎散寒、通便瀉火、祛風通絡的功效,可以緩解中風濕冷、頭痛、頭風等症。
● ● 芫青酒:芫青、制巴豆、斑蝥、細辛、烏頭、制附子、乾薑、桂心、大黃、天雄、蜀椒、躑躅、白酒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牽牛子不可以和巴豆或巴豆霜同時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巴豆(巴豆霜)有毒,有毒成分為毒性球蛋白,可以溶解紅細胞,導致腹瀉。
● 巴豆霜的毒性強弱與其含油量密切相關,含油量越高則毒性越大。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並立即送往醫院搶救:
● ● 休克
● ● 昏迷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並就醫治療:
● ● 黃疸
● ● 劇烈腹痛腹瀉
● ● 五心煩熱
● ● 面赤
● ● 口咽熱痛。

我該如何選購巴豆


● 巴豆(巴豆霜)的主要產地包括廣東、福建、廣西、四川等地。
● 巴豆為卵圓形的果實,表面顏色多為灰黃色。破開果殼后,可看見3粒分開的種子,種子為棕色或灰棕色的橢圓形,種仁為黃白色且油潤,種皮比較薄,而且質地比較脆。巴豆聞起來沒有刺激氣味,品嘗時感覺辛辣。
● 好的巴豆個頭大而飽滿。
● 巴豆霜為粉質疏鬆的黃色粉末,聞起來沒有臭味,品嘗時有辛辣感。
● 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保存。

含巴豆的中成藥有哪些


● 保赤散:具有化痰鎮靜、消食導滯的功效,可以治療小兒乳食停滯、冷積便秘、腹部脹滿、痰多等。
● 胃腸安丸:具有芳香化濁、健胃導致、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食滯不化、濕濁中阻引起的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等,也可以治療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等。

巴豆和大黃功效一樣嗎


● 巴豆製成的巴豆霜和大黃都可以治療便秘。
● ● 巴豆霜熱性大,有峻下冷積的功效,主要治療寒積便秘。
● ● 大黃苦寒,有峻下實熱的功效,主要治療實熱積滯便秘。
● 巴豆霜還有逐水消腫、峻下冷積、祛痰利咽、蝕瘡殺蟲的作用,可以治療腹水、乳食停滯、喉痹、喉風、惡瘡疥癬、疣痣等。
● 大黃還有清熱瀉火、逐瘀通經、涼血解毒、止血等作用,可以治療血熱吐血、牙齦腫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等。

用藥誤區


● 誤區:巴豆外用不需要控制劑量。
● ● 巴豆有毒,且毒性較大,外用時也要控制劑量。如果外用劑量過大,可能會發生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膿皰狀紅疹、水皰等中毒癥狀。因此,外用巴豆適量即可,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用藥。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材宜諮詢醫藥專業人員。
● ● 用中成藥治病必須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中藥存放要遠離兒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