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石”一詞源起三國,說的是孫權部下太守陸績,任滿還家時因全部家當不滿一船,船吃水太淺無法航行,只好搬了岸上的大石壓船才順利返家的故事。壓船還家的巨石,后被人們收藏起來,稱為“廉石”。
在江蘇蘇州文廟的庭院里,豎著一塊刻有“廉石”二字的巨石。相傳這尊青史留名的“廉石”,便是見證了東吳清官陸績奉公忘私、兩袖清風的“壓艙石”。史載,陸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為人正直。208年冬,孫權命陸績統兵兩千出征
嶺南,去奪取並鎮守
郁林郡(今
廣西貴縣)。郁林郡地處嶺南邊遠窮困山區,為體察民情,安定地方,陸績經常跋山涉水巡視各縣。陸績任
郁林太守多年,為官清正廉潔,輕徭薄賦,愛惜
民力,深得百姓愛戴而
州郡得治。
但真正讓陸績美名遠揚、流傳千古的是他的清廉。陸績卸任離開郁林時,除有簡單的行裝和幾箱書籍外,再無別的東西可帶。負責運送的船家說:“舟輕不勝風浪,難以入海航行。”為
行船安全,陸績買了一擔
筍乾、兩大瓮
鹹菜壓船艙。但船仍太輕,而陸績身上的銀子所剩無幾,難再購物壓艙。於是,他讓船工搬了一塊大石頭用來壓艙,方得以平安返歸故里。這塊石頭運回陸績家鄉后,陸績的廉潔美名隨之傳開,有人還吟詩讚頌:“郁林太守史稱賢,
金珠不載載石還。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這塊巨石也因陸績被人們稱為“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