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友誼大橋的結果 展開

友誼大橋

友誼大橋

澳門“友誼大橋”,工程原稱新澳氹大橋,1994年初建成通車。位於舊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以東,連接澳門半島新口岸水塘北角(外港碼頭處)與氹仔北安碼頭。橋寬15米,設兩條雙線車道,中設分隔線,車道兩旁設1.5米寬的行人道。是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境內第二條連接接澳門半島氹仔島的跨海大橋,與澳氹大橋的夜景共同組成澳門八景之一的“鏡海長虹” 。

簡介


大橋在氹仔一段設分層迴旋樞紐與澳門國際機場及九澳港的道路系統相連。澳門半島一段,在外港碼頭與市區道路系統相連。往北則以800米長的高架海上走廊直通拱北海關,與珠海道路網相連。橋中兩拱設行船通道,用鋼索吊塔加高,使兩處橋面離平均水面有30米高。吊塔之間距離是112.05米,塔頂距離平均水面56米,塔間航道為70米寬。在靠近凼仔處為單通道,在靠近半島處為雙通道,分別供來往內港和外港碼頭的船隻通行。友誼大橋位於澳函大橋以東,連接澳門半島新口岸水塘北角與氹仔北安碼頭,往北以跨海大橋直通拱北。

結構


澳門友誼大橋
澳門友誼大橋
友誼大橋屬鋼索斜拉弔橋,以柱樑及混凝土塊建成,呈波浪形。主跨為鑽孔灌注樁基礎,預製安裝工字塊橋墩以及縱橫樑,路面為現澆瀝青混凝土。友誼大橋是澳門3條 澳氹大橋中最長的一條,全長4,700米,包括800米的高架引橋﹔橋寬18米。有兩條雙線車道和中央分隔線;車道兩旁設1.5米寬行人道;箱梁頂層設置雙向6車道,內底層設置兩條輕軌和兩條避風車道。大橋在氹仔一段設分層迴旋樞紐與澳門國際機場及九澳港道路系統相連;澳門入口有2個,分別為友誼大馬路水塘東側和北區黑沙環近東方明珠處。而氹仔入口亦有2個,在北安(往澳門國際機場和路環方向)和高勵雅大馬路(往氹仔市區)。

影響


由於澳氹大橋只有一條雙瞃往返車道,每日行車擠塞,早已不敷應用,大型貨櫃車及泥頭車長期行走橋上,對大橋的壽命會有較大威脅,亟需另築一道新大橋。於是,政府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大橋辦公室,負責設計與投標,結果由葡資公司投得,與中資工程公司合作興建,新澳氹大橋橫跨澳門半島水塘角和氹仔島北安碼頭,是連 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第二條跨海大橋,主橋長三千三百多米,引橋長八百多米,全長四千四百一十四米,為亞洲最長橋樑之一。友誼大橋耗資六億餘元興建,一九九〇年八月動工,一九九四年四月落成,七月正式通車。正在澳門訪問的葡萄牙總理席爾瓦,在澳督韋奇立陪同下,主持大橋通車典禮。在隆重的通車典禮上,一條創世界紀錄的長達一千五百五十九米的金龍,神采飛揚,栩栩如生,飛舞在大橋上。二萬多居民步行走過大橋,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嘉年華慶典活動。在市內運輸方面,承擔疏導重型車輛的責任,應付未來的承受力。對外方面,則是為了適應澳門國際機場、九澳深水港和路氹新城建設的需要,是澳門整體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