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葯濟

仁道葯濟

“仁道葯濟”意為“行仁道,以葯濟”。乾隆廿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為緬懷其御醫黃元御而書。這是對黃元御一生醫術與醫德的高度肯定。

黃元御為清代著名醫學家;太醫院御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葯濟”概況其一生。他著書立說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後人譽為“黃藥師”、“醫門大宗”、“一代宗師”,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宗旨


仁道葯濟”為乾隆廿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緬懷其御醫黃元御而書。“仁道葯濟”意為“行仁道,以葯濟”也是對黃元御一生醫術與醫德的高度肯定,黃氏門生尊其為習醫祖訓。

授御醫”及“乾隆皇帝賜匾額”


仁道葯濟
仁道葯濟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黃元御行醫北京,適遇乾隆皇帝病重。太醫院與京城名醫多方調治無效,帝痾漸沉,百醫束手無策。當時,宮中有一太監為昌邑玉皇廟村人,深知元御醫術高超,便向朝廷推薦,詔進時黃氏辭曰:“敝乃草民,不懂軍臣大禮,恐萬歲見責,有欺君之罪。”乾隆帝傳諭:“免恕一切,至宮廷時對朕面只行叩首之禮。”並令侍官帶奉銀及綾羅緞匹為禮,再詔黃氏進宮。黃氏辭曰:“無功不受祿,敝乃布衣之士,豈敢接受。”帝怒,再賜以五品頂戴,按品賜銀,再次傳進。黃氏見再難推委,遂入宮。乾隆欲試其醫術高低,故虛設一帳,令宮女卧其內,只露一手於帳外,讓元御診脈。診畢退出,侍官請處方,元御道:“龍體鳳脈,無葯可醫,恐不久於人世。”侍官回奏,乾隆聞言心悅誠服,乃知其為良醫,即令御診,診后帝問:“朕得何病,應用何方治療?”元御道:“萬歲小恙,乃七分葯毒三分病,須先進兩帖去葯毒,繼服一帖治所病。”帝允諾,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賜以重金,元御皆堅辭不受,說:“吾非為官為錢,願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醫院為御醫,並賜其楸木棋盤、玉石棋子一副,常與對弈,遂號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黃元御奉詔侍從,隨駕武林(杭州),治途為人治病屢驗,著方調葯皆神效。皇帝感其學識,招其為御醫,親書御匾“妙悟歧黃”,懸於太醫院門首。黃氏於太醫院任職期間醫術日益精湛,治癒多起皇宮貴族的疑難雜症,晚年更是著書立說,為中醫學發展做出諸多貢獻。乾隆二十三年黃元御於行醫、著述中積勞逝世,歸葬祖地。乾隆皇帝聞訊深感痛惜,書“仁道葯濟”緬懷其醫術與醫德。“仁道葯濟”意為“行仁道,以葯濟”,黃氏門生尊其為習醫祖訓。

清軍軍醫館——久真堂祖訓


仁道葯濟
仁道葯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第二次平金川獲得勝利,乾隆大喜下特意褒獎久真堂上下醫師。並准許懸掛著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妙悟岐黃”牌匾,遵照“仁道葯濟”的行醫理念濟世救人----久真堂因此成為清軍中醫館造福西南,直到民國都是四川地區家喻戶曉的國藥房。抗日戰爭期間成都著名的幾家國藥房都遭到了日軍飛機轟炸,損失慘重。歷史行進到解放后,通過一系列的公司合營、全民所有制等政治因素,久真堂這個老品牌歷經幾十年沉浮,大隱於市,在今天中國人回歸傳統,振興國醫的時候,久真堂和黃元御披著五彩霞衣開始向世人展示他燦爛的昨天和即將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