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巷
張公巷
歷史文化名街張公巷位於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區中大街中段,張公巷是為紀念明代汝州籍官員張維新而得名。因此處發現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遺址而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張公巷
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使。
張維新一生留下很多詩作,晚年和知州方應選合編出版了《汝州志》。張病故家鄉后,族人為他立了祠堂,他居住的那條街也因此被叫做“張公巷街”。
說到汝窯遺址,不能不提及汝州市張公巷汝窯遺址。張公巷窯址位於汝州市區東南部,遺址中心區面積約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區道路所壓。
張公巷汝官窯遺址
2000年春,汝州市區張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強建新房,汝瓷專家朱文立在挖地基的現場撿到了幾十片典型的窯具,有盤式、桶式、漏斗式,便會同汝州市文化局有關領導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領導彙報。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在汝州張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進行小範圍的考古發掘,發現一些類似汝窯瓷器、窯具和素燒坯殘片,遂引起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高度重視。2001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察發掘地。
為進一步揭開張公巷窯址神秘面紗,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組織人員對張公巷原探方周圍2500平方米的範圍實施高密度鑽探,並於2003年年底完成了張公巷7戶居民的拆遷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張公巷東、西兩側分別開挖探方兩個,發掘面積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個和過濾池1個,出土了一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瓷器和窯具。出品胎片厚薄均勻,製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專家認為,張公巷窯燒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確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張公巷窯燒制的產品獨特,製作講究,古樸雅緻,質量上乘,顯然不是一般的民間用瓷,它的性質應屬官窯。在2004年5月召開的汝州張公巷窯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上,不少中外陶瓷學者認為該窯址就是尋覓已久的北宋官窯。徠2006年5月,汝州張公巷窯址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公巷窯址位於汝州市區東南部,中大街與張公巷交會處,被城區居民住房和道路所壓。該窯址發現於2000年,經初步探查,窯址中心區域面積約3600平方米,同年春和第二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配合城區民房改建工程進行考古發掘,分別揭露10×2﹒5米探溝一條,8×5米探方一個,總面積6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個、灰溝2條以及大口陶缸等遺跡,發現一些類似汝窯瓷器的殘片及窯具和素燒坯殘片。
2002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在汝州召開,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2004年,汝州市政府撥款拆遷居民房7戶,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2月至4月再次對張公巷東、西兩側分別開挖8×8米和12×5米探方兩個,發掘面積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陶洗池1個、水井4眼、灶6個、灰坑79個,出土一大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取得張公巷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2004年,張公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