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江水庫大壩
位於廣東河源市東源縣的大壩
新豐江水庫大壩,距河源市區6公里,為混凝土結構,高程124米,頂寬為5米,長度44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經受六級地震考驗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
新豐江水庫大壩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7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65.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8立方米/秒。水庫正常蓄水位116米,死水位93米,總庫容138.96億立方米,調節庫容64.89億立方米,為多年調節水庫。大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洪水流量103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121.6米;校核洪水流量127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123.6米。電站最大水頭81米,最小水頭58米,設計水頭73米。
電站由廣東省水電設計院設計,新豐江工程局施工。1958年7月開工,1960年第一台機組發電,1962年基本建成。從工程開工到第一台機組發電,施工期兩年零三個月,是我國已建同類型、同規模的水電工程速度最快的一個。至1977年12月29日,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電站總投資2.19億元。至1999年,電站已累計發電341.35億kW·h,有力地促進了廣東省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通過技術改造,新豐江水電廠已實現了“少人值守”的科學運行管理方式。
水庫於1959年10月20日開始蓄水,同年11月記錄到地震活動。1960年5月當水位蓄至81米時,發生了3-4次地震活動,震級Ms=3.1。同年7月18日水位達到90米時,記錄到Ms=4.3的地震活動,震中烈度(MercalliScale)估計為5度。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110.5米時發生了震級為Ms=6.1的強震,震中在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5公里,震中烈度約為8度。這次地震,在13-18號壩段高程108米附近產生了長達82米的上下游貫穿性裂縫。2,5,10號壩段,在同一高程附近也出現了不連續的水平裂縫。由於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的發生,中國對誘發地震開展了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包括1961-1973年3次大壩原型震動試驗,以及1981年對新豐江大壩頭部抗震穩定問題的模型試驗和非線性計算分析。從1961年3月起到1967年止,對新豐江大壩做了兩期工程加固,對支墩間空腔部分填實,並在壩趾加澆戧台,最後達到設計烈度9.5度和百年一遇洪水位110米相組合的標準。截至1964年底,新豐江大壩附近記錄了超過18萬次微震。以後22年又增加了12萬次,其中大於2度的有1.3萬次。地震活動於1962年3月19日達到Ms=6.1的高峰后即逐年迅速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