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

革命烈士

王楓(1918—1942),原名王傳鼎,湖北省沙市人,於1936年參加革命,同年由陳鍾萬(即鄭重)同志介紹入黨。抗日戰爭時期全椒縣委書記。

革命事迹


王楓[革命烈士]
王楓[革命烈士]
1940年5月,王楓被調到淮南路西,擔任中共滁縣縣委組織部長。1941年5月,王楓調任中共全椒縣委書記兼縣總隊政委。當時,縣委駐地周家崗,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反頑的前沿陣地,處於敵偽頑三麵包圍之中,鬥爭相當激烈。王楓深深懂得:全椒是藕塘的屏障,堅持了全椒的前哨陣地,就是保護以藕塘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因此,他不畏艱險帶領廣大幹部戰士,既要對付日寇的“掃蕩”,又要防止頑固派的突然襲擊。白天翻山越嶺查敵情、剿土匪,夜晚和戰士們滾草單、睡地鋪,從不講困難。為了革命事業,王楓同志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從不考慮個人的一切,那時他已結婚,但因工作需要而長期分居。當同志們提起他個人生活時,他回答說“鬼子不打走,哪來的家啊!”1941年夏,根據情報獲悉,國民黨反動派不久將向我路西根據地進犯。上級指示,要全椒縣委做好思想準備,如敵人力量強大,可分別退守石沛、孤山兩地堅持游擊戰爭。王楓同志親自到孤山察看地形,作好人員、組織和軍事力量的安排,帶領縣委機關、區鄉幹部堅持游擊,與敵偽頑周旋,牽制了敵人向我藕塘中心根據地進犯的兵力,為保衛中心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1年底,在皖江地區活動的新四軍七師,在敵偽頑嚴密封鎖下,孤懸於皖江地區,與新四軍二師和軍部中間相隔一條一、二百里寬的狹長地帶。為了溝通新四軍二師、七師和軍部之間的聯繫,華中局要求路西地委負責開闢從二師到七師的交通線。地委書記黃岩指示全椒縣委書記王楓和宣傳部長鬍克誠(兼任江和全工委書記)親自完成這項任務。王楓接受任務后,選派了幾個同志,化裝成農民,從石沛橋開始,到大韓村,經過敵偽頑的結合部武家崗、赤鎮附近的小羅村渡過滁河,又經楊石巷、高皇廟、石村廟、西埠、娘娘廟到達含山縣的陶廠,再到無為嚴家橋的新四軍七師師部。這條路線經同志們來回反覆地走了幾趟,把情況摸熟後向上級彙報。地委指示王楓和胡克誠同志親自帶一支少而精的武裝,又命新四軍二師四旅偵察隊長率領一個加強排幫助完成最後的勘實任務。
1942年2月27日,王楓、胡克誠與四旅偵察隊長約定在大韓村集合,由於四旅加強排途中兩次與敵人遭遇,延誤了時間,到大韓已是當晚12點鐘了。當王楓他們到達小羅村滁河邊時,東方欲曉,原在那裡接應渡河的船已經撤走。他們只好借用農民的一隻大木盆渡河,木盆因於裂漏水,就用木勺子舀。王楓親自指揮同志們登盆,前幾盆都已經安全渡過,最後王楓、胡克誠及擺渡農民一盆6人,由於負荷過重,滲水太多,木盆翻沉。經過同志們奮力搶救,有5人被救上岸,唯有王楓同志不會泅水,加之身穿皮茄克,佩帶的手槍、子彈過重,沉入水底。同志們雖多次潛水搶救,始終未能找到。這時天已大亮,滁河岸上的敵偽炮樓已發現並鳴槍,同志們含著悲痛離開了滁河。完成了開闢交通線的任務。路是打通了,而王楓同志卻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年僅24歲。第二天夜裡,王楓同志的警衛員在滁河邊找到了他的遺體,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將其掩埋在滁河坪堤下,並做了標誌。這條交通線的建立,使活動在皖江地區的新四軍七師和二師、軍部取得了密切的聯繫,保證了通訊聯絡、物資運輸和部隊的往返調動,以及華中局、七師重要領導人曾山、曾希聖、傅秋濤等同志往返的安全,加強了淮南、皖江抗日根據地密切聯繫,為開闢、發展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勇犧牲


1955年,王楓同志當年的警衛員返全,帶領全椒縣人民政府民政幹部,將王楓烈士忠骨撿出,裝入棺盒,以隆重的儀式在全椒南屏山筆峰尖下奠立了王楓烈士墓,銘刻了碑文。在墓前建立了王楓烈士紀念亭,供全椒人民永遠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