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褐斑病

向日葵褐斑病

向日葵褐斑病,病原稱向日葵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生於葉面,單生或聚生,突出表皮,球形或近球形,器壁暗褐色。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是世界廣泛分佈的重要病害。向日葵褐斑病的發生和流行,都是出現在降雨之後或連續降雨的過程中,而乾旱無雨的天氣里沒見到有新的病斑的出現和原發病斑的明顯擴大蔓延。向日葵褐斑病又稱斑枯病,是世界廣泛分佈的重要病害,各生育階段均可染病,嚴重時葉片迅速焦枯,減產達50%以上,嚴重影響商品經濟效益。

主要癥狀


向日葵褐斑病又稱斑枯病,是世界廣泛分佈的重要病害,各生育階段均可染病,嚴重時葉片迅速焦枯,減產達50%以上,嚴重影響商品經濟效益。寄主植物除向日葵外,尚有小花葵、狹葉葵、暗紅葵等。幼苗子葉上有褐色圓形病斑。幼葉上的病斑近圓形,直徑2~6 mm,正面為褐色,背麵灰白色。成株葉片上有不規則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周圍有時有黃色暈環,有時中央呈灰色,長出黑色散生的細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相連成片,以致整葉枯死。葉柄和莖上發病均呈褐色的狹條斑,上面著生的分生孢子器數量很少。

病原形態特徵


Septoria helianthi Ell.et Kell. 稱向日葵殼針孢,屬半知菌類、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殼針孢屬,是一種真菌病害。分生孢子器生於葉面,單生或聚生,突出表皮,球形或近球形,器壁暗褐色,大小68.4~174×43.5~136.7(μm)。分生孢子無色透明,絲狀略彎,基部較鈍,頂部稍尖,具3~5個隔膜,大小41.6~75×2~3.8(μm)。

傳播途徑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溫濕度條件適宜,分生孢子從分生孢子器中逸出,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擴大為害。秋季發病較普遍。多雨年份,濕度大發病重。向日葵收穫前後,掉落在地里、道邊的葵籽生命力很強,遇到適當條件,就會長出許多自生苗。這些自生苗和春播向日葵成為初次浸染的主要寄主。

發病條件


高溫多濕是造成病情流行的主要環境條件
向日葵從子葉出土到成株期間,在日平均氣溫23.0℃~25.7℃、空氣相對濕度連續多日達到80%~90%條件下,向日葵褐斑病就會大發生、大流行;如空氣相對濕度降到80%以下,病情就會逐漸趨於穩定。向日葵褐斑病的發生和流行,都是出現在降雨之後或連續降雨的過程中,而乾旱無雨的天氣里沒見到有新的病斑的出現和原發病斑的明顯擴大蔓延。向日葵花期褐斑病感病指數高低是決定能否提前病枯造成歉收的重要指標,如果開花期的發病指數達到80%以上,就有造成灌漿期病害暴發而病枯致死的可能。

防治方法


向日葵褐斑病
向日葵褐斑病
1、輪作倒茬。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促使土壤養分比例協調。
2、整地選種。耕種前徹底清除病殘葉,減少菌源。深耕土地,積極保墒,施足基肥。因地制宜選用優良抗病品種,並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按要求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3、田間管理。科學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在開花前要噴施壯穗靈,強化向日葵生理機能,提高受精、灌漿質量,降低空殼率,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合理灌溉,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
4、藥劑防治。做好田間觀測,發病初期,按植保要求,用針對性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防治,連噴2次,間隔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