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

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九華山又名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因山峰奇秀,峰巒異狀,遠望好像並肩站立的9個兄弟,因而又稱“九子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而更名為“九華山”。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地藏菩薩是“大孝”和“大願”的象徵。

歷史沿革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后1500年,地藏菩薩降生於新羅王族,姓金名喬覺,於唐開元間(一說永徽間)渡海至此,見山明水秀,於此修行。至德初年構築禪宇,不數年成大伽藍。建中初,唐德宗賜名化城寺,為九華山第一座寺廟。貞元十年(794,一說貞元十九年)七月金喬覺圓寂,佛教信徒認為他是地藏菩薩化身,稱他為金地藏,遂建塔紀念。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佛教在明末清初至於鼎盛。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開展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國外佛教界的交往與合作,九華山佛教逐步走向世界。

主要寺院


九華山全山以化城寺為中心,有大小寺院80餘所。其中主要寺院有化城寺、東崖寺、甘露寺、百歲宮、祗園寺。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主寺。始建於唐至德初年(756)當地鄉紳請新羅僧人金喬覺入居。建中初年(780),唐德宗敕賜寺額名“化城寺”。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后,僧眾視其為地藏菩薩化身,化城寺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清聖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頒藏經,或御書匾額,並賜金修葺。咸豐七年(1857),除藏經樓外,寺宇皆毀於兵火。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
東崖(亦作東岩)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唐開元末年,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初來九華山常在此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山下居士諸葛節發心為金地藏修建化城寺,為其居住。明正德年間,有僧周經於此結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萬曆年、清同治九年重建,后被焚。其後移建於化城寺東,稱東岩下院。
甘露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傳說動工之夜,滿山松樹皆滴甘露,故名。乾隆年間曾擴建,后毀於兵燹。同治年間又重修,恢復舊觀。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僧大航募修,並於次年入京請回《藏經》一部。民國初添建殿宇。1990年在此開辦九華山佛學院。
百歲宮,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無暇和尚在九華山刺舌血調金粉,耗時二十餘年,抄寫八十一冊《大方廣佛華嚴經》。無暇和尚126歲圓寂,肉身三年不腐,其弟子遂將其肉身裝金供奉,崇禎帝敕封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最樂”,御題“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
祇園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又名祇樹庵,是九華山規模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寮之一。清嘉慶年間成為十方叢林。咸豐年間被毀,后又重建。1932年建大雄寶殿,為全山四大叢林之首。
此外,還有天台寺、月身寶殿、旃檀林、甘露寺、上禪堂、慧居寺、二聖殿、翠雲庵、翠峰寺、潮音精舍等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