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衛星導彈
用於摧毀衛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導彈
反衛星導彈(antisatellite missile)是指用於摧毀衛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導彈。能自動發現和跟蹤目標,通過引爆導彈核彈頭或導彈常規彈頭將目標擊毀,也可利用導彈彈頭直接碰撞目標。可以從地面、空中或太空多個不同的地方發射。
反衛星導彈是使用導彈攻擊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武器系統。飛彈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發射平台發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飛行器在運到較高的高度之後發射。反衛星飛彈針對的是軍用衛星,尤其是在低軌道上的偵查,電子情報收集以及海洋偵測衛星等。
在環繞地球軌道中部署反衛星武器的行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或是正面承認,然而包括美國與俄羅斯等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都可能掌握相關的技術或者是系統。
導彈發射后,經過多級火箭發動機工作,上升到目標的高度,彈體與自尋的攔截器分離;攔截器開始自動搜索、發現、識別和跟蹤目標,依靠自身的動力機動至目標附近,通過核爆炸釋放的X射線,或利用常規裝葯的近炸破片或直接碰撞擊毀目標。
美國F-15飛機攜帶的反衛星導彈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美國先後研究和試驗利用核導彈反衛星的可行性,並一度部署過"雷神"反衛星系統。由於核武器的使用受到限制及可能給己方衛星帶來不利影響,核導彈反衛星計劃於1975年被取消。從70年代中期起,美國開始轉向研製非核反衛星武器。1978年,美國國防部正式批准空軍研製機載反衛星導彈。同年9月,開始反衛星導彈的研製工作。美國的機載反衛星導彈,長5.4米,直徑0.5米,質量1196千克,由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尋的攔截器組成。尋的攔截器的長度和直徑均為0.3米左右,質量十幾千克。導彈由F-15飛機從空中發射。尋的攔截器與發動機分離后,通過長波紅外探測器可探測到幾百千米以外衛星發出的紅外輻射,經計算處理後由周圍的小型火箭發動機控制其飛行彈道,自動跟蹤並導向目標,最後以每秒十幾千米的相對速度與目標碰撞,將目標擊毀。1981年美國空軍完成了機載反衛星導彈的地面試驗。1984年開始進行空中發射的飛行試驗,至1985年共進行了5次。1985年9月13日,首次成功地用反衛星導彈擊毀一顆在500多千米高軌道上的軍用實驗衛星。這次試驗驗證了反衛星導彈的制導技術和破壞機理,使反衛星導彈的研製向實效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這種反衛星導彈本身形體小,不易被探測,採用精確制導技術,具有靈活機動、反應迅速、生存能力強、命中精度高、發射費用低等優點。對軌道高度低於1000千米的航天器有較強的攻擊力。美國空軍原計劃1987年在蘭利空軍基地與麥科德空軍基地部署兩個反衛星導彈中隊,由於各種原因美國國防部1988年初宣布取消這項計劃。
1983年美國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計劃,其目的是建立保護國土的戰略防禦體系。該計劃重點研究的動能武器也可用於反衛星。同時,"戰略防禦倡議"計劃的實施也將加速新一代反衛星武器的發展。1993年"戰略防禦倡議"計劃被"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取代后,以反導彈為目的的動能攔截武器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反衛星導彈技術的發展。
機載反衛星導彈”是美國國防部和空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空間分部主管、沃特公司研製的機載反低軌道衛星的空對天導彈。由F-15載機在萬米以上的高空對著目標發射,利用自動尋的裝置高速撞擊目標來將其擊毀。
該武器系統七十年代初開始探索研究,1976年正式研製,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里根提出戰略防禦計劃后,便成為該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1985年9月13日進行了首次太空打靶試驗。1988年開始裝備,總費用約為36億美元(不包括飛機和地面各種設備)。研製費用為13億美元,空軍計劃購買134枚導彈(其中12枚為研製試驗彈)。按1984年的美元值計算,單價為735萬美元。
中國反衛星導彈 DN-2
DN-2是一種高軌道攔截器,旨在以高速度撞擊衛星從而將其毀壞,是一款重要的戰略反太空武器。中國試射這款高軌道反衛星導彈,代表著其衛星攻擊能力的一大進步,十多年來北京一直在發展這種能力。高軌道又稱地球同步軌道,是主要通信及導航衛星的所在地,即距離地球12,000至22,236英里的軌道上。
發射反衛星導彈
據美國媒體報道:2013年5月21日,美國認為,中國在5月13日再次測試了其反衛星武器系統,並聲稱當時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了一枚DN-2型導彈。而中方稱這是一次科研活動。
美國分析人士推斷這是中國第三次測試其反衛星武器系統。這一測試是為了將一顆截擊衛星送到在高度上足以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構成威脅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