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國

詞語

番國,意為外國。番有外來之意,如番邦。是中國古代在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念對內藩、外藩的統稱。

詞語信息


番國,也作潘、鄱,周代己姓小國,遠古時代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後,與楚國同源。西周及其以前的番國應在河南溫縣附近。西周末年南遷到淮河上游,今河南信陽一帶早期以後,又東遷到河南固始、淮濱地區。
西周中晚期,番國貴族就世代在周王室任要職。番氏也嫁女於周,與王室結為親戚。西周中晚期早期,番國青銅器在信陽一帶發現較多,且成組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番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時番國君主既稱番伯,也稱番君。
進入春秋中期以後,番國隨著楚國的北上擴張,逐漸被納入楚國的勢力範圍。番國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徵也發生了變化,向著楚文化轉換。番國貴族開始在楚國任職,並得到重用。如楚穆王的老師潘崇幫助穆王奪得王位后,官至太師。春秋晚期,番國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左傳》定公六年(前504年),"吳太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帷子及大夫七人"。《史記楚世家》云:"吳復伐楊,取番。"這次戰爭中,番國的君主、都邑均被吳國所獲取,以後再未見有番國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