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鵑
鵑形目杜鵑科動物
鷹鵑(學名:Hierococcyxsparverioides)外形似鴿,但稍細長。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有8~10尾羽。腳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後,趾不相併。雌雄外形大體相似,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
有巢寄生的習性,自己不營巢,寄生於喜鵲等鳥類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雛鳥將寄主雛鳥殺死,被寄主餵養至成熟。一般棲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帶以及限於樹上活動。
分佈於印度、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台灣島、遼寧、河北、山東、河南、經秦嶺至四川、西藏、雲南、海南等地。
鷹鵑
幼鳥上體褐色,微具棕色橫斑,下體除頦為黑色外,全為淡棕黃色。各羽中央具一寬的黑色縱紋或斑點,胸側常具寬的橫斑,兩脅和覆腿羽具濃黑色橫斑。
虹膜黃色至橙色,幼鳥褐色,眼瞼橙色,嘴暗褐色。下嘴端部和嘴裂淡角綠色,腳橙色至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35-168g,♀130-160g;體長♂353-405mm,♀363-415mm;嘴峰♂22-27mm,♀24-28mm;翅♂222-246mm,♀221-236mm;尾♂202-245mm,♀190-230mm;跗蹠♂23-27mm,♀24-27mm。
(註:♂雄性;♀雌性)
多見於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米,冬天常到平原地帶。隱蔽於樹木葉簇中鳴叫,白天或夜間都可聽到。
常單獨活動,多隱藏於樹頂部枝葉間鳴叫。或穿梭子樹榦間由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飛行時先是快速拍翅飛翔,然後又滑翔。飛行姿式甚像雀鷹。鳴聲清脆響亮,為三音節,其聲似貴貴一陽,貴貴一陽。繁殖期間幾乎整天都能聽見它的叫聲。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蝗蟲、螞蚊和鞘翅目昆蟲最為喜歡。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中國台灣,泰國,越南。旅鳥:巴基斯坦,新加坡。
中國自遼寧以南經秦嶺至四川及西藏南部為夏候鳥,在雲南和海南為留鳥。偶見於台灣。
繁殖期4-7月,自己不營巢。常將卵產於鉤嘴鶥、喜鵲等鳥巢中。產1-2枚卵,卵為橄欖灰色,密布褐色細斑。卵的大小為19×26毫米,重4.6克。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