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恐懼症

動物恐懼症

動物恐懼症多起病於少兒期,表現為對蛇、蜘蛛、兔子、貓、狗等的恐懼,癥狀輕微者會出現情緒上的緊張,而癥狀比較嚴重的患者則會有明顯的迴避行為,如對蝙蝠恐懼的病人夜晚就不敢出街;一般情況下,多數幼年起病的動物恐懼症患者,其癥狀會一直延續到成年,到就診時病程往往已經長達幾十年了,但也有部分動物恐懼症患者在進入成年期后,其癥狀會自然緩解。

臨床特徵


1、由某種特定的客體引起的強烈的恐懼;
2、對所恐懼的客體或情景極力迴避,這點在有些動物恐懼症患者中尤為明顯;
3、預期性焦慮,就是在即將面對恐懼的客體之前所出現的焦慮;
4、患者知道所存在的恐懼以及迴避行為過分、不合理、不必要,但又無法控制;
5、恐懼時常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悸或心慌、出汗、震顫或發抖、口乾、呼吸困難、胸痛或胸部不適、噁心或腹部難受、頭暈或站立不穩、寒戰或燥熱潮紅、針刺或麻木感等;
6、對某些客體的恐懼和迴避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精神痛苦,或妨礙其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正常社會功能。

主要影響


有些人只對動物產生嚴重的排斥於恐懼,然而大多人把這種人歸類為膽小,其實這算是一種病態的恐懼症範疇,對動物的恐懼與通常的恐懼症患者不一樣的是,患者經常容易產生幻想與幻覺,想象能力超出常人,任何一種動物與他靠近或者接觸都會讓他產生強烈的排斥感,嚴重者會有精神崩潰現象。

病因分析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恐懼症主要是懸而未決的兒童期的俄狄蒲斯情結即戀母情結衝突的結果,這聽起來讓人難以理解,甚至覺得風馬牛不相及,而這正是精神分析學家的神秘所在。
相比之下行為主義學派的解釋似乎更易讓人理解和接受。他們認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可來自兒童期曾有過的體驗,也可受父母或其他兒童的影響而產生,如小孩目睹父親遇到蛇的驚慌表現、母親的諄諄告誡等。另外也可通過條件反射機制而獲得,如行為主義心理學家Watson曾以條件反射法使一位原來不怕兔子的兒童後來見了兔子就恐懼(后又用脫敏療法使該兒童恢復正常)。
環境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人們普遍認為女孩子應嬌小玲瓏、惹人憐愛,而缺乏對女孩子堅強、勇敢這些素質的培養與強化,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里,患者通過一些不良的自我暗示而逐漸形成了恐懼癥狀。台灣作家劉墉曾提到他的妻子在生育前見了蜘蛛一類的小昆蟲會大呼小叫,求助於人,而做了母親后再見到屋裡有此類昆蟲,為了保護小寶寶,就勇敢地自己處理了,可見環境因素對人的行為有著多麼大的影響。

克服辦法


有動物恐懼症的人應盡量避免與寵物接觸,如果想要克服恐懼,其實可以試試“系統脫敏”的方法來減弱這種恐懼。首先可以先看看這些小動物的照片或視頻。其次,可以遠遠的看著這些小動物,自己不要靠近。接著,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接近小動物,不要過急,最好是有人在旁邊時做。此外還可以在有人控制小動物的情況下試著自己摸摸他們。

治療方法


動物恐懼症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有抗焦慮葯和抗抑鬱劑,其療效主要在於解除患者的焦慮和抑鬱。
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的傳統治療方法對各類恐懼症有確切療效,但因其療程長,費用昂貴,技術不易掌握等缺陷極少用於恐懼症的治療。
治療恐懼症的最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有系統脫敏法、暴露或衝擊療法、肌肉鬆弛訓練等。另外還有認知療法催眠療法均可用於恐懼症的治療。經過治療,恐懼癥狀會有明顯改善。
認識療法
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分析恐懼對象,指出其恐懼的原因是因為缺乏認知的反映。要想克服動物恐懼症,首先就必須要先知已。要幫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認識“怕”的內容,計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機率。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正確評價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作“個人定位法”。
脫敏療法
這是被認為治療恐懼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由醫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並讓患者依此循序漸進地暴露於引起恐懼的事物和場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癥狀完全消失。系統脫敏法較為緩和,容易為患者接受。缺點是治療時間長,效果產生慢。廈門有效治療恐懼症的醫院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一種驟進型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輔導的基礎上,將患者驟然置於恐懼事物之前,或場所之中。令其無法逃避,從而刺激其內心出現極度的反應。經過刺激后,患者並沒有受到實質性恐懼對象的傷害,從而建立對恐懼對象的認識,消除恐懼心理。
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可是有的人一接觸動物就會覺得害怕,甚至患有動物恐懼症。動物恐懼症雖然不是什麼疑難雜症,但是對患者的生活也還是會產生影響的,因此治療動物恐懼症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