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

原蘇聯航天員

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МихайловичКомаров;英語:VladimirKomarov1927年3月16日–1967年4月24日),前蘇聯宇航員,第一名因載人航天遇難的宇航員,也是第一個多次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生於前蘇聯(現俄羅斯)莫斯科市。

人物生平


1927年3月16日生於莫斯科。1945年參軍。1949年畢業於軍事飛行員學校,1959年畢業於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1960年進入航天員隊伍。1964年10月12日至13日,首次乘上升1號飛船參加航天飛行,考察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能力和相互配合情況,進行了醫學生物學實驗,研究了太空因素對人體的影響。1967年4月23日,乘聯盟1號飛船升空飛行。
在24日返回地面途中,由於降落傘纏繞故障而墜毀遇難,成為第一位在太空飛行犧牲的航天員。

詳細經歷

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於1960年入選蘇聯第一組宇航員,並曾作為帕維爾·波波維奇的替補隊員參與了東方4號任務。他本人第一次進入太空是在上升1號任務,而在他的第二次飛行任務聯盟1號中,他因飛船降落傘故障而死於飛船墜毀。
初中語文第5冊《悲壯的兩小時》介紹了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失事喪生前的感人事迹。稱1967年蘇聯“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后,發現無法打開降落傘以減慢飛船速度,將在兩小時后墜毀。此刻全國的電視觀眾都在收看宇宙飛船的返航情況,科馬洛夫在其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當著全國觀眾的面向領導彙報工作,接受國家領導人授予的“蘇聯英雄”稱號,並向母親、妻子、女兒一一交代後事,遺言相當感人。
可惜這個感人的故事完全是憑空捏造的,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毫無科學依據。事實是:“聯盟一號”的飛行是冷戰期間蘇聯為了與美國競爭登月而進行的絕密行動,並沒有電視直播“聯盟一號”宇宙飛船返航的過程,而是在失事幾個小時之後,才由塔斯社將這不幸的事故公之於眾。而且,從科馬洛夫發現飛船返回艙打不開降落傘,到墜毀喪生,只有十餘分鐘的時間,而不是“悲壯的兩小時”。當時空軍現場指揮官報告說需要急救措施,然後掐斷了通訊聯繫,科馬洛夫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分析專家——在書中的姓名為佩里·菲爾沃克,講述了在1967年的太空飛行任務期間,科馬洛夫與地面控制中心官員的通話,告訴他們,他可能活不成了。菲爾沃克還在美國設在土耳其的監聽所監聽到科馬洛夫和蘇聯前總理阿列克謝·柯西金(AlexeiKosygin)的對話。據菲爾沃克說,他能聽到柯西金痛哭的聲音,並告訴科馬洛夫他是英雄。
科馬羅夫
科馬羅夫
這些令人震驚的絕密內容都出自一本名叫《星人:尤里·加加林傳奇背後的真相(Starman,TheTruthBehindtheLegendofYuriGagarin)》新書里,該書由佳米·多蘭和皮爾斯·彼祖恩合著,將於下個月出版。這本新書講述了科馬洛夫和他的同事加加林(蘇聯英雄,首位進入外太空的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據《星人》介紹,他們二人都被指派參與這項地球軌道飛行任務,而且他們都知道那艘飛船不安全。
當時科馬洛夫已婚,有兩個子女,他知道他可能會死,但他拒絕退出該任務。加加林是他的替補,他不想讓自己的朋友去送死。俄羅斯打算用“聯盟1”號先把科馬洛夫發射升空,第二天再藉助一艘飛船把另外兩名宇航員送入太空。兩艘飛船在空中匯合,對接,然後科馬洛夫爬到另一艘飛船里,乘坐第二艘飛船重返地球。然而正如該書所說,這項任務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有關人員對“聯盟1”號進行檢查,發現203處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會讓飛船在太空中的飛行變得很危險。然而,沒人敢把這些問題上報給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害怕會被降職、開除。因此這項任務仍按計劃如期進行。距離發射還有不到一個月時,科馬洛夫與被降職的克格勃特工溫亞明·魯薩耶夫見面,告訴他:“這次飛行任務我不會再活著回來了。”
科馬羅夫
科馬羅夫
當魯薩耶夫問他為何不退出任務時,科馬洛夫回答說:“如果我不執行這次飛行任務,他們就會讓替補飛行員去。而加加林是我的替補。他會替我而死。我們說好要好好照顧他的。”說完科馬洛夫掩面痛哭。1967年4月23日發射當天,“聯盟1”號發射升空時並沒出現問題,但隨後故障就接踵而至。
進入太空后,飛船的天線未能正常打開、電力不足、導航也是困難重重。原定於第二天的發射任務被取消,科馬洛夫安全重返地球的希望隨之化為泡影。當飛船開始下降的時候,降落傘並未打開。只有小降落傘彈了出來,更大的被卡住。備用降落傘與小降落傘纏在了一起。書中描寫了美國情報機構“聽到(科馬洛夫)在赴死時發出的絕望的咆哮聲”。科馬洛夫乘坐的飛船墜落在俄羅斯奧倫堡附近的平原上。飛船被撞扁,用於緩衝的火箭也在猛烈碰撞中發生爆炸。據魯薩耶夫說,人們在廢墟里只找到科馬洛夫的一個足骨,其他什麼也沒有。科馬洛夫享受到國葬的待遇,他的遺骸被放置在一個敞口棺木里。加加林對朋友的死一直耿耿於懷,1968年他也在一次飛機事故中喪生,這發生在美國成功登上月球的前一年。
1971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5號飛船登月時,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將比利時藝術家霍伊東克製作的一個很小的鋁製雕塑《倒下的宇航員》安放在月球上,旁邊是一塊刻著美蘇兩國十四位在航天飛行或訓練過程中犧牲的宇航員名字的紀念牌,其中,就有科馬洛夫的名字。
1967年4月24日,前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宇航員。
罹難經過
“假新聞”其實是真新聞
科馬羅夫的妻子被接到飛行控制中心與她的丈夫通話,給在遠方遭遇到麻煩的丈夫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就在幾小時前,她還不知道丈夫已被第二次發射升空。這時,設在伊斯坦布爾近郊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也在監視著聯盟1號,據稱他們錄下了科馬羅夫和地面控制中心的通話情況,包括科氏夫妻在意識到他可能會殉職時的痛苦對白,錄音的最後是不堪忍受的科馬羅夫要求妻子先回家裡去。
當然,蘇聯方面對此一概否認,認為美國人在通信噪音中聽錯了原話。
近來也有中國的媒體認為,科氏夫婦的太空對話是“假新聞”,理由是科馬羅夫在降落的一瞬間根本沒有時間對話。其實,他們不知道,科馬羅夫在降落前早就清楚自己的處境,一是太陽帆板沒有打開,飛船缺少足夠的能源;二是飛船返回地面必須依賴的三種定向系統,一種已壞不能工作,另一種啟動了幾次未能奏效,最後只剩手動系統了。如果三個系統都失效,科馬羅夫將無法返回,並註定要在艙內空氣耗盡后葬身太空。
科馬羅夫始終是在信息明朗的情況下,與地面人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駕馭聯盟1號飛船的。他本該在飛行第15圈時返回地球,但由於飛船的故障,延期至第17圈,後來又推至第19圈。為了安慰、鼓勵科馬羅夫,加加林擔當起地面通信主任,隨時將指令發送給他,並向他轉達地面各部門的良好祝願。如此看來,科氏夫婦的對話是完全可能,並在情理之中的。而且,從最新披露的解密資料來看,當年美國人監聽到的通話內容是真實的。
他創造了奇迹
根據安排,聯盟1號的著陸實施時間定在了第19圈。由於船上的兩種自動定向系統已不能發揮作用,惟一的辦法便是由科馬羅夫嘗試手動定向。蘇聯總理柯西金此時直接與科馬羅夫通了話,總理告訴他,祖國為他自豪。顯然,地面上的人大多不指望他能闖過再入這道關口。
手動定向再入方法非常困難和複雜,而且由於認為實際飛行中不可能使用“手動”,所以航天員從沒有做過針對性的訓練。為實施這一方案,科馬羅夫需要在第18圈飛行過程中在有陽光一側利用地平線作參照來為飛船定向。接下來,在進入陰影區之前,他必須迅速將姿態控制交給船上陀螺,並在飛出陰影區后立即對飛船進行重新檢查,如果發現指向有誤,他還要重新“手動”,直到在第19圈時進行再入制動點火。
正當科馬羅夫為這項高難任務做準備時,地面又告訴他,船上電力僅夠用到第21圈飛行。第二次再入嘗試很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機會。正埋頭記錄操作信息的科馬羅夫似乎平靜了下來,加加林再次把一連串的指令發向了聯盟1號。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科馬羅夫準確無誤地完成了各項操作。飛船調姿成功,制動發動機點火成功,聯盟1號開始降落了!
科馬羅夫向地面報告了他成功的消息,但又說飛船偏離了預定的再入角度,將不是以平緩的角度,而是以幾乎垂直的彈道式角度再入。隨後,返回艙與軌道艙和服務艙分離,聯盟1號飛出黑障區后,地面又聽到了科馬羅夫向他們報告情況的聲音,這聲音平靜而沉穩。飛行控制中心的人員開始相信,他們做到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科馬羅夫就要安全地回來了。
這時,負責回收的幾位高級官員乘軍用飛機直奔備用回收區。由於飛船多飛幾圈所引起的延誤,該回收區比平時的回收區靠西,著陸點也會偏差幾百千米。為了擴大搜救範圍,一些空軍基地受命處於待命狀態。地面指揮系統認為,著陸前剩下的一連串程序已不會再出什麼問題,並向國家委員會報告說:蘇聯又一次具有開拓性意義的航天飛行勝利結束。
降落傘為什麼沒有打開
聯盟1號飛船在距地面7千米高度上,傘艙蓋應當彈射分離,並拉出一個引導傘,用於為下降中的飛船減速。這具小傘可使飛船速度下降到40米/秒,這也是主傘安全展開的速度,速度再高,主傘的傘衣就會被撕成碎片。可是,聯盟1號的主傘沒有被拉出。一般情況下,主傘出現問題備用傘系統就會自動啟用。但是,按照預定的設計,主傘只有被拉出后才能被分離掉,備用傘系統方才啟動(這種設計是為了避免兩傘纏繞),而這次發生的情況卻是主傘仍然在傘艙內,根本就沒有被拉出,所以備用傘也就沒有展開。
飛船里的科馬羅夫此時再也無力回天了。
在無法減速的情況下,返回艙以90千米/小時的速度重重地摔在了奧倫堡附近的草原上,時間是1967年4月24日莫斯科時間上午6點24分。落地時的衝擊力把返回艙摔碎,並引起船上緩衝發動機爆炸起火。聯盟1號從起飛到墜毀,整個飛行共持續了26小時47分52秒。
到達著陸點的搜救直升機看到了還在燃燒的飛船殘骸,著陸點周圍被黑煙籠罩著。殘骸內的火很大,熔化的金屬正不斷地滴落在燒焦的地面上。飛船完全被燒毀,已看不出它原來的模樣,只有船頂的圓形艙門外環還算完整。
來自著陸區的消息很混亂,有的稱救援人員已看到了地面上的飛船,但看不到科馬羅夫在哪裡;有的則說嚴重燒傷的科馬羅夫已被送往距著陸地點3千米的一家醫院搶救;甚至有傳言說科馬羅夫在相距很遠的保加利亞或西德著陸了。航天指揮官卡馬寧將軍只好決定親自前往著陸點。
此時,地面搜救隊在碎片中翻找,當他們鏟走碎片並移開儀錶板部件時,他們發現了還坐在中央座椅上的科馬羅夫遺體。現場醫療隊宣布,科馬羅夫的死亡是由頭部、脊椎和骨骼多處損傷所致。
4月25日凌晨,裝著科馬羅夫遺體的靈柩在聯盟2號預定機組人員和加加林的護送下運抵莫斯科,科馬羅夫的妻子也來到莫斯科機場接機。遺體在到達后不久就被火化,隨後骨灰被暫放到蘇軍之家紅旗廳內。
科馬羅夫
科馬羅夫
4月26日,科馬羅夫的骨灰盒裝在軍用車上,以國葬的待遇安放於克里姆林宮牆內。葬禮后,他的妻子掙開親友的攙扶,突然跪向丈夫的遺像,她親吻著丈夫的畫像久久不肯起來。有超過15萬的蘇聯市民為這位令人尊敬的航天員送葬。美國航宇局的47名現役航天員聯合發來唁電,向全體蘇聯航天員和科馬羅夫的家屬表示慰問和悼念。
葬禮舉行後幾天,一些少先隊員又在著陸地點挖出了科馬羅夫的部分遺體。這部分遺體被就地安葬,於是使科馬羅夫有了兩處安葬地點。
事故調查很快發現,降落傘出傘受阻是傘艙內外的壓差所致。試圖彈出的傘體引起的摩擦阻力使傘擠在了傘艙內無法拉出。在聯盟1號飛行前對該系統進行的4次空投試驗中,並未發現這一隱患。但在發射前降落傘打包時,總設計師米申曾認為降落傘的疊放不當。後來有一位設計師披露,在發射前,聯盟1號和聯盟2號飛船都曾被放入高溫試驗室內,以塗覆防熱複合材料。而塗覆時,飛船沒有蓋上傘艙蓋,這使得傘艙也被塗上了防熱樹脂,最終造成了降落傘無法展開。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故,設計部門將傘艙從圓筒形改為錐形,增大了傘艙的空間,對其內表面進行拋光以使傘能更順利地彈出。

個人生活


科馬洛夫的妻子是瓦倫緹娜·雅科夫勒夫納·凱瑟尤娃,並有兩個孩子:耶夫基尼和艾琳娜。

人物事件


葉永烈(著名科普作家)點評:許多錯誤其實只要稍具科學常識就可以發現。種種證據表明,《悲壯的兩小時》確實是一篇不切實際的編造文章。“當宇宙飛船返回大氣層后”要花費兩小時才落到地面,違反常識;還有,這兩小時之內,那位宇航員怎麼能夠與地面一直保持通話,也不合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