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村

湖南省桂陽縣清和鄉長樂村

長樂村,屬於湖南省桂陽縣清和鄉,在桂陽城南25里,太和泡古浪向東4里,清和圩北下5里。自念隆公在南宋淳佑年間卜居以來,歷時八百餘年。

概況


長樂在桂陽城南25里,太和泡古浪向東4里,清和圩北下5里。自念隆公在南宋淳佑年間卜居以來,歷時八百餘年,長樂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430餘戶,1945餘人。長樂舊屬大乾鄉第六保,保下設甲。解放以後廢除保甲制度,設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時為生產大隊,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政權后,長樂屬清和鄉為村委會,下設村民小組。自合作化以來,在政體上,長樂與鄰近村時分時合,但村治均設長樂。

地勢


長樂地處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幅員遼闊,胡屯水縱貫其間,土地肥沃,澆灌方便,歷經開墾成為萬頃良田浩浩淼淼,環周十餘里,長樂置於良田環繞之間。村北是桂陽四大田洞之首的南陽洞,清康熙時曾一禾雙穗,視為祥瑞而尊為貢品。前有隔水洞、木下洞、長沙洞。南有煙青洞、黃泥丘、土塘頭。均為黑色土壤,現有耕地1400畝,除去非農業人口,人平尚有耕地近一畝。地肥水便,旱澇穩收的穀倉。現在不但解決了歷史上難以解決的溫飽問題,而是已向小康邁進。由於生產的發展,經濟的活躍和人口增長的實際需要,從八十年代以來,先後在土塘頭、六畝丘、江邊興建了住宅,棟棟鋼混、磚混結構的新房鱗次櫛比,寬敞明亮。不少人還實現了家用電器化。對於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錄音機、相機、縫衣機等高檔商品,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再也不算是稀罕物了。從六十年代起,自建了水電站,現在又有鄉電站供電,照明加工都實現了電氣化,結束了過去油燈照明,手工操作的歷史,長樂是南溪、麻石、清和地區出入要道,過去雖有石路,四通八達,上通兩廣,下達三湘,但只能肩挑步行。要想富,先修路,長樂人懂得這個道理。從五十年代就從頭板上修築了簡易公路銜接桂清道。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又自籌資金,擴建為黑油路,客貨車輛直駛村中。還有人購置了汽車、拖拉機、摩托車,成了運輸專業戶。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長樂現在是生活安定,衣食富足,精神煥發,正乘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東風乘風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