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磨
杵磨
石磨、石碾是過去加工糧食和油料的主要器具。石磨,米面加工坊用以磨面;油坊用以榨油前粉碎油料;餎餷、豆腐坊用以磨漿汁。因為石磨大多是米面加工坊、油坊等作坊製備,故差不多家家都備有小磨子。石碾,除大戶人家自備外,每個村都有一盤或幾盤公用石碾,農家用以推米、砸面。石磨、石碾的工作原理大同小異,石磨是上下兩扇磨盤,下扇固定,上扇轉動。石碾是碾盤固定,上面是滾動的石砣。不論是轉動的磨盤,固定的磨盤,還是固定的碾盤,滾動的石砣,都鑿刻有溝槽(齒子),通過一動一定溝槽反切,將原料粉碎、研磨成麵粉或漿汁。磨、碾的溝槽,按加工原料的不同有寬有窄、有深有淺。長期使用,磨、碾的溝槽會磨損,不但影響加工速度,特別是油料加工,還會影響出油率。因此,石磨、石碾上的花紋需重新鑿杵,以加大摩擦力,加快磨、碾研磨效率。於是,逐漸就有了專門杵磨、杵碾的手藝人及杵磨的行當。
杵磨的工具相當簡單:鎚子、釺子(鏨子)、刃子(剁子)。鎚子一頭是平頂,一頭是凹頂。干大活、粗活時用平頂一頭錘打釺子(鏨子),釺子有尖頭、扁頭兩種。“大花”鑿出來了,就用剁子加細,將刃子夾在凹槽里,像斧子一樣砍、剁。用其行話說,杵磨的鎚子叫“雷公砍”,釺子叫“釘石散”。杵磨的整個幹活過程就是“雷公砍鑿釘石散”。
磨、碾按用途分旱、水、油三種。一般按規矩是各干一行:旱磨、旱碾就是干磨、干碾,只磨、碾米面。杵旱磨(碾)技術相對簡單。水磨是加工豆腐、餎餷時用於豆子磨漿,磨的好壞影響出豆腐、餎餷的產量和質量。杵水磨技術性比較強,技術要求最高的就是杵油磨、油碾。油磨、油碾是油坊的主要設備,磨碾杵的好壞直接影響出油率。
以杵香油磨為例:手藝好的杵的磨2斤1兩芝麻就能出1斤香油,一般的則需2斤3兩至2斤半芝麻才能出1斤香油。杵磨的手藝人各有各的竅門,各自總結一套經驗。從紋路的花樣、深淺、寬窄各自琢磨、實踐,想方設法提高出油率,誰的手藝好,下貨快,出貨多,誰的活就多,生意就興旺,誰就保住了飯碗。所以各自的手藝高招都是秘不外傳的,教會了別人或是“藝”被偷走就等於砸了自己的飯碗。
香油磨示意圖
上扇和下扇大致相同,只是磨膛部分有所變化:分磨臍a,前軸b,后軸c,磨眼d,龍口e,磨齒f,砂口g,磨口h。磨眼是打在石磨上扇的透眼,上扇扣在下扇上,從眼裡向兩扇磨之間注入原料,然後從磨眼流入龍口,龍口的寬窄、深淺根據原料而定,磨豆子的龍口有一指多寬、深,磨豆子的磨一般都是水磨。磨豆腐、餎餷,豆子流入龍口然後進入磨膛,磨膛與磨齒、磨口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上扇磨膛略顯“凸”形,下扇略顯“凹”形,磨齒部分也順勢向外空隙越來越小,到了磨口就全面接觸了。磨芝麻的龍口約半指寬,較淺,流入龍口的芝麻散落入bc之間的磨膛里,這塊磨膛不是平的,而是從前軸b開始普遍由淺到深向後軸c的方向杵下一層,前軸這邊杵下去較淺,顯出的石坎就較低,越接近后軸c杵得越深顯得石坎越高。石磨轉起來以後,龍口下來的芝麻散落在兩軸之間,如果前軸高后軸低,使料不能及時分散到齒子里去,磨眼裡下料快,這邊分散慢,就會噎磨、嘔磨,所謂“前軸欺后軸,非噎即嘔”,就是手藝人的經驗總結。
如果前軸過低,再加上兩扇磨盤之間的間隙大,龍口的料趕不上向齒子部分供應的需要,磨膛里料少,隨來隨走,不能進行較好的粗加工,只聽隆隆的空響,手藝人稱之為“磨膛空,賽如鍾”。磨膛內的間隙,前後軸的高低極難掌握,前後軸高與低只在“一芝麻粒”大小的縫隙間變化,稍有不慎就出毛病。所以手藝人們常說:“杵磨不做軸,做軸愛丟醜。”杵磨時盡量磨軸間不做大的變動,只是用“雷公砍”剁出個新面(見見新)而已。
bc間的芝麻散勻磨膛里,進而散入到磨齒部分去。磨齒部分上下扇的齒子間隙由大到小,到磨口完全接觸。間隙過大叫齒子微,原料到達磨口時仍然很粗,不能正常進入砂口、磨口,進入后,單憑窄窄的一圈砂口也不能磨細磨勻;間隙過小叫齒子旺,原料還沒進砂口就過早的變細成醬狀稱為“混膛”,堵塞磨口通道,這兩種情況手藝人們總結叫“齒子微,一堆灰(指粗),齒子旺,一堆醬(指細)”。磨齒部分杵平、杵勻難度也很大,杵完后需檢驗幾遍,檢驗時在下扇磨上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放上大小相同的小沙堆,然後將上扇磨扣在上面磨幾圈看,就知平不平,勻不勻。不平再杵,直至滿意。
碾子的碾砣、碾盤也需要杵出溝槽,尤其杵油碾難度大。榨花生油和棉籽油,原料均需用碾子碾軋。用來碾軋棉籽的碾子更為複雜。整個油碾分兩部分:碾砣(碾磙子)和碾盤,兩者之間都需杵上齒子,碾砣的杵法較簡單,碾盤的杵法是出油多少的關鍵。
從碾盤的中心點A至B為碾徑,屬細齒部分,齒寬一指;碾徑外有3寸寬的拉籽口(B-C),拉籽口深有半指許。碾料時拉籽口的溝內有一個拉籽石,像一隻扣放著的小船,栓在碾框上,隨著碾轉而動,把拉籽口溝內的棉籽翻出到兩邊的砸頭上。里砸頭(B-b)寬3寸,外砸頭(C-c)寬3寸,緊挨著里砸頭的是里碾勁寬2寸(a-b),緊挨著外砸頭的是外碾勁寬1.5寸(c-d)。與碾砣之間只是兩碾勁相接觸,其餘地方都懸空,其空隙從裡到外逐漸加大,裡邊間距一顆棉籽,漸漸地到外邊間距大體為一指。這一從小到大的過程稱作“抬頭”,即所謂“兩空兩帶一抬頭”。這樣杵過的碾,碾軋棉籽時才能“里拔毛,外起縱”。就是裡邊把棉籽毛沾出來,外邊碾的像魚鱗片一樣,一層層地擀起來,原料就算碾好了。油碾杵得好,一槽料能多榨出一斤油。
油碾鋸盤的平面示意圖
杵磨是季節性的活,淡季時就到左家塢的石塘里拉回半成品的石碾、石磨回來加工。進石塘拉料有“青石紅綹黃土嶺”的說法,什麼塘子出什麼料都心中有數。
杵磨的行內有個說法,說碾子、磨是“白虎”,“白虎吃子要絕戶”。將碾磨的半成品拉到家裡來杵要燒香上供,祈求祖師爺保護免災免難。杵磨的手藝人和石匠是同一祖師爺,都供奉魯班。
現在,不論碾子、磨使用的都很少了,專業杵磨的手藝人幾乎沒有了,偶爾遇見一位串鄉杵磨的,騎摩托車、自行車代替了步行,還是那兩樣工具,雷公砍與釘石散,不過還增加了一個手把的電動砂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