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M-133A彈道導彈
美國海軍第三代潛地彈道導彈
UGM-133A彈道導彈(代號:UGM-133A,名稱:Trident II,譯文:三叉戟II型,又稱:三叉戟D5),是美國海軍第三代潛地彈道導彈。UGM-133A彈道導彈是美國海軍最重要的海基核威懾力量。UGM-133A彈道導彈於1983年開始工程研製,1987年1月在陸基平台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89年進行潛射試驗,初始部署於1990年,服役中。
美國的潛射彈道導彈技術上是十分超前的。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就是全固體的二級北極星彈道導彈,它早在1960年7月20日就實現水下發射成功,並於1960年11月服役,後期的UGM-27C型號,可最大射程已經提升到4600公里,可以通過3具MK-2再入載具釋放3個20萬噸級的W-58核彈頭。在成功地發展北極星彈道導彈后,持續的研究讓彈道導彈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新的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開發。第二代海神潛射彈道導彈同樣是二級固體導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和更強投擲能力,滿載情況下仍可以分別投放14具MK-3再入載具和14枚5萬噸的W-68核彈頭,同時射程仍然高達4000公里,而正常情況下的最大射程高達5280公里。
20世紀70年代,隨著蘇聯核力量的逐步增強和海軍反潛能力的提高,美國海軍開始了遠程水下導彈項目,要求研製一種射程遠高於海神導彈的潛射彈道導彈。洛克希德公司作為主承包商提出了一個兩階段計劃:首先開發一種海神導彈的先進衍生型,稱之為增程型海神,這種導彈和海神導彈具有同樣大小的直徑以便於使用在已有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上。隨後,將開發一種全新型號的潛射彈道導彈,具有更大的直徑,不過也需要建造新的核潛艇來使用。最後,前者成為三叉戟I C-4型導彈,後者成為三叉戟II D-5型導彈。
1983年,UGM-133A彈道導彈正式開始研製工作,1987年1月在陸基平台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89年3月進行了首次水下發射,1990年3月三叉戟II D-5導彈宣布形成了初始作戰能力。
UGM-133A彈道導彈現裝備於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每艇24枚)與英國海軍前衛級核潛艇(每艇16枚),俄亥俄級其中有9艘在建造時就裝上本型導彈,有8艘原來裝一型導彈的潛艇將改裝以容納二型導彈,合計17艘潛艇攜帶408枚三叉戟二型導彈。英國方面,4艘每艘可攜帶16枚三叉戟導彈總共有64枚導彈。
18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后10艘從一開始就裝備了三叉戟II D-5導彈,每艘核潛艇裝備24枚三叉戟II D-5導彈。前8艘早期裝備三叉戟ⅠC-4導彈的潛艇,最早的4艘改為巡航導彈核潛艇,后4艘換裝三叉戟Ⅱ D-5導彈。在民兵III導彈使用單彈頭,和平衛士導彈退役后,三叉戟II D-5導彈是美國擁有的唯一的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導彈。作為美國核力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生產數量截止2004年已經高達425枚,以後的年份中生產5-12枚不等。三叉戟II D-5導彈的壽命已經延長到42年,在下一代潛射洲際導彈服役前,保證美國海基核力量威懾的有效性。
2009年12月19日,美國海軍從位於大西洋上的俄亥俄級SSBN 732阿拉斯加號核潛艇上進行三叉戟Ⅱ潛射洲際導彈發射成功,這是三叉戟II潛射洲際導彈自1989年以來的第130次連續成功發射,創造了導彈試射成功率記錄。
UGM-133A彈道導彈在寬度上和一型導彈相似,導彈在長度上卻比後者多上3.6米,而且在投擲重量也大上一倍。英國計劃為4艘新的潛艇採購UGM-133A導彈,為了要控制導彈的部署與瞄向的目標,屆將會完全配備英國的科技。然而英國政府在改變主意放棄三叉戟一型導彈而就二型導彈時曾聲稱:上頭裝的彈頭將不會比三叉戟一型導彈來得多。因此三叉戟二型導彈將被裝上8枚彈頭,而不是10枚。彈頭將由雪佛蘭根據現裝在北極星A-3導彈上的加以發展。三叉戟二型導彈的4000海里(7400千米)的射程將使美國及英國的潛艇可任意部署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任何地方。
UGM-133A彈道導彈
UGM-133A導彈具有大得多的體積,它可以攜帶8具MK-5再入載具外加8枚47.5萬噸的W-88核彈頭,此時它的射程高達11000公里之多。在滿載情況下,三叉戟II D-5核彈頭投擲數量可以增加到14枚,當然射程會有所縮水。不過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規定下,只攜帶最多8枚核彈頭。
UGM-133A彈道導彈的再入載具在GPS提供精度修正時圓概率誤差可到90米,如此高的精度,使三叉戟II D-5具備了進行第一波攻擊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可以對蘇聯加固的洲際導彈發射井和加固的地下戰略指揮部進行打擊。可攜帶8枚當量10萬噸W-76四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一般裝載10枚當量47.5萬噸W-87二一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考慮裝上可操縱式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
UGM-133A彈道導彈搭載在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由於射程大,核潛艇可以在美國海軍港口內發射,打擊北半球的任何一個位置,而不必冒深海巡邏或是不得不逼近對方防衛森嚴的近海的危險。
彈體參數 | |
彈長 | 約10.36米 |
彈徑 | 約1.88米 |
彈重 | 約29954-58068千克 |
戰鬥部 | 1361千克 8枚當量10萬噸W-76四型彈頭 一般裝載10枚當量47.5萬噸W-87二一型彈頭 |
導彈射程 | 約7100-7400千米 |
命中精度 | CEP約122-450米 |
制導方式 | 慣性,可接收NAVSTAR衛星導引 |
動力裝置 | 三級固體發動機 |
發射方式 | 海基水下戰略核潛艇發 |
美國憑藉雄厚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UGM-133A彈道導彈仍然是潛射彈道導彈中當之無愧的王者。和各國已服役和研製中的潛射彈道導彈相比,綜合技術上始終保持領先,更具有技術成熟,可靠性高的優勢。三叉戟II D-5導彈以其龐大的數量和卓越的性能,在可預見的將來,仍保證著美國海基核力量獨步全球。
UGM-133A彈道導彈足以摧毀強化工事目標,包括:陸基洲際導彈掩體及指揮控制中樞,並可很快重新輸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