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16世紀在西方興起的哲學觀點
一種單純用古典力學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觀點。它把物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性質都歸結為力學的性質,把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系統和運動形式都歸結為力學的系統和運動形式,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從於機械因果律。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在16世紀興起,並在17、18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據支配地位。在這個時期,從神學解放出來的自然科學對自然界進行著分門別類的研究,力學以及為它服務的數學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紀上半期,R.笛卡爾根據力學的成就,建立了一個機械的宇宙演化模型,並對物理現象和生物現象作了機械的解釋。17世紀下半期,I.牛頓在J.開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學部門研究水平的嚴密力學體系,不僅能正確描述地上物體的機械運動,而且能算出天體的軌道,並確定地預言其運動。於是,古典力學就變成了整個自然科學的典範,同時也為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時期,那些試圖以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哲學家們往往用力學規律去說明自然,認為物體的基本屬性只是廣延,色、聲、香、味等感覺性質不過是一些主觀的幻影。在這些人看來,物質是惰性的,它的運動僅僅是在外力推動下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在於,它與當時最發達的自然科學相結合,堅持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證實了以往被視為根本不同的領域,如地上的運動和天上的運動,都服從於同樣的力學規律,從而有力地打擊了神學自然觀,維護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