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是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機構。於2000年7月成立,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
2004年建成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建築面積5613平方米,其中二座岩心庫共有儲存架位10920個,可保管大約60萬米岩心,實現了實物地質資料立體存儲和自動化管理,規模和設施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館內設有整理觀察室、掃描室、檔案室以及陳列館等,並附有佔地30餘畝,擺放全國重點礦山礦石標本的室外大型標本園。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收藏的岩心、標本皆為專家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系統性”的原則篩選出來的。這裡彙集了來自全國範圍內不同成礦區(帶)、不同成礦類型、不同構造區劃、不同變質區(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岩心與標本,以及青藏高原(熱門地區)的區調標本和大陸深鑽(科鑽一井)的岩心,初步形成了以“青藏高原25萬區調標本薄片”和“全國典型礦山”為主體,以“科鑽一井”和“金釘子”剖面標本為精品的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
“十一五”期間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共接收實物資料189 份,包括岩心300孔, 150745米;岩屑 9005 袋;手標本10992塊,包括室外大型標本157件;薄片25221件;副樣184件。還採集接收了“金釘子”剖面標本、重要古生物化石、境外礦產勘查岩心與典型礦石標本等。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已經形成一套從採集整理到保管服務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隊伍,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整理、建檔、數字化及成果集成工作,形成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供資源,發揮和正在繼續發揮為地質事業、政府決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作用。
內設辦公室、財務資產處、科技處、人事教育處、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等5個綜合管理處室,綜合研究室、匯交採集室、庫藏管理部、資料服務室、網路信息室、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地質調查室、岩礦測試實驗室、秦皇島海平面與地形變監測研究工作站等9個業務處室,以及離退休服務處、物業管理部。
實物中心在實物地質資料採集、管理、利用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調查資料庫建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和科技情報交流,初步開展公益性服務和向上級部門提供決策支撐。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深部地質研究、能源地質研究、區域地殼穩定性、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
在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落實局兩個會議精神的基礎上,根據實物中心主要職責和客觀實際,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實物中心的發展思路:即把握四個機遇,抓住三個經濟增長點,打造十個平台,並進一步制定了規劃和措施。
通過完善管理服務體制與機制,規範各項管理制度,全面推進內部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和隊伍結構,實物中心管理服務水平、效率明顯提高。通過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落實“黨員聯繫群眾制度”、強化“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系列活動,隊伍整體建設明顯增強。在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實物中心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充滿活力的新團隊。
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發展研究中心的領導下,在兄弟單位的支持下,實物中心繼續貫徹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齊心努力,面向社會和上級主管部門提供優質服務。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已經展現出其獨特的潛力,通過其較完備的科普場所和軟硬體條件,將逐步發展成為集科研和科普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地學科普場所。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獨具特色的科普場所包括600平方米的地球資源展廳、200平方米科普長廊、15000平方米大型實物地質標本園、5300平方米岩心庫以及科普活動室等。
科普資源包括典型鑽探岩心15萬米、重要古生物化石、“金釘子”剖面和岩石標本330餘件、岩石薄片5萬片以及國內100餘個典型礦山的上百件大型礦石標本等。
外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