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鯢

鯨鯢

鯨鯢,讀音為jīng ní,屬於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鯨或比喻兇惡的敵人、借指海盜,也比喻無辜被殺之人。出處是《奉陪渾侍中上巳日泛渭河》。

引證解釋


1、即鯨。雄曰鯨,雌曰鯢。
三國 曹植洛神賦》:“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唐 盧綸 《奉陪渾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詩:“舟檝方朝海,鯨鯢自曝腮。”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想鸞鶴只在秋江上,似鯨鯢吸盡銀河浪。”
李夢陽 《鄱陽湖十六韻》:“力屈鯨鯢仆,聲回雁鶩呼。”
2、比喻兇惡的敵人。
《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杜預 註:“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
《晉書·愍帝紀》:“掃除鯨鯢,奉迎梓宮。”
《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鯨鯢,大魚,鉤網所不能制,以此敵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洪仁玕 《誅妖檄文》:“雍正、乾隆 以下,奸奴和升攬權,賣官鬻爵,荼毒等於鯨鯢。”
康有為 《遣人入北尋幼博墓攜骸南歸》詩:“鯨鯢橫波斜日曛,誓起義師救聖君。”
3、借指海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跡》:“海中盜艇猖獗,鯨鯢日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掃蕩鯨鯢,肅清海甸,總是大快事,不必計較功伐。”
4、比喻無辜被殺之人。
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妻子無辜,並為鯨鯢。”
唐 元稹 《王迪貶永州司馬》:“﹝家屬﹞適遭蜂蠆,並為鯨鯢。”
章炳麟 《討滿洲檄》:“漢民無罪,盡為鯨鯢。”
5、借指傳國之寶。
“古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霪慝。”古時候明王聖主,也用兵打仗,那只是教化那些犯了不敬之罪的國家,教化了以後,什麼東西都不要,“取其鯨鯢而封之”,只拿他國家有代表性的東西封存起來。“
鯨鯢”是很大的魚骨頭,上古的人認為是寶貝,作為傳國之寶。拿現代來講,是一個國家標誌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