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母

呂母

呂母(?—18年),姓名不詳,呂育之母,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領導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呂母作為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率領大軍打破縣城,殺死貪官。天鳳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義軍歸附“赤眉軍”。

人物生平


喪子

呂母的獨生子呂育,忠耿好學,與母親相依為命,經營他父親留下來的一份家業。後來,呂育出任縣游徽,掌一方巡察緝捕。
呂母復仇
呂母復仇
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育因沒按縣宰吩咐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而被定罪處死。失去兒子的呂母更是悲憤萬分,決意暗中聯絡勇士,謀劃為兒子報仇。因此,她把數百萬家產拿出來,開設酒店,購買刀劍,救濟貧窮的百姓。有些青年來買酒,手頭沒錢,呂母便經常賒給他們,如果有困難,呂母就借衣服、糧食給他們。貧苦農民於心不忍,便成幫結隊到呂母面前,問她有什麼事情需要大家幫助。呂母說:“既然你們閑不住,就把奎山腳下的那條小河溝開挖一下吧!記住,要把挖的土堆積到一塊兒!”人們聽了呂母的話,拿杴扛钁,抬筐運土,把河道挖深加寬。他們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塊,築成一個大土台,稱為崮子,這就是後來呂母起義的點將台。旁邊的小河也叫做崮河。

起義

沒有幾年,呂母的家產用盡。這些受惠的貧窮農民,中秋佳節相聚議論,湊起錢財衣物要償還呂母。呂母不收,哭訴道:“多次救助你們,並非為了求利發財。只為縣宰不公道,枉殺我兒性命。我想報仇雪恨!諸位壯士,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嗎?”本來就被王莽的殘暴統治激怒的農民,更加火上澆油,異口同聲地答應,堅決跟官府拼個死活,為她的兒子報仇雪恨。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呂母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起義隊伍。起義軍在崮河兩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沒地打擊官兵,抗捐抗稅。有時則避入海島,四處招兵,擴大實力。當時,連年發生水、旱、蝗災,再加上捐稅沉重,大量農民破產。一些流亡的農民紛紛前來參加起義軍。不久,起義軍人數發展到數千之眾。
呂母復仇
呂母復仇
經過三年準備,天鳳四年(公元1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點兵遣將,親率勇士三千,浩浩蕩蕩地殺奔海曲城。經過一場激戰,起義軍一舉攻破海曲城,活捉縣宰。縣裡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呂母連連叩頭,為縣宰請求饒命。呂母義正詞嚴地斥責道:“我的兒子犯了小罪,本不該處死,但是卻被縣宰所殺。殺人者應該償命,又何必求情呢?”於是立即將縣宰當眾問斬,並拿他的首級到呂育墳前祭奠,然後再回到海中。
從此呂母聲名大振。消息傳到琅琊郡后,琅琊郡太守發兵海曲縣,鎮壓起義軍。在大兵壓境之際,呂母沉著指揮起義軍。部分乘船順崮河南撤,部分沿著崮河兩岸步行撤離。然後,他們一起到海島上聚居。當時,王莽“托古改制”失敗,正加重剝削,窮兵黷武。附近的貧苦農民不堪其苦,紛紛前來投奔呂母。一年之內,起義軍發展到一萬多人。他們在海島上開荒種地,下海捕魚,省吃儉用,艱苦度日。這支隊伍在陸上、海上,飄忽不定,只要時機有利,就上岸攻打官兵,沉重地打擊封建官僚的統治。
呂母起義的英勇鬥爭,引起王莽的極大不安。王莽看派兵鎮壓不成,便派出使者,勸說起義軍投降,企圖瓦解這支農民起義軍隊伍,但沒有見效。
呂母起義,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呂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莒縣境內率眾起義。呂母的部卒重返陸地,其主要部分參加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

歷史遺跡


點將台
現在,山東日照境內奎山西麓的崮河崖上,呂母起義的點將台猶存,後來稱作呂母崮,成為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