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
新思潮
1徠927年的大革命,封建勢力已“受了最後打擊”,“變成殘餘勢力之殘餘”。新文化、新思潮方興未艾。而《新思潮》雜誌(因而得名“新思潮派”)在1930年 4月出版的“中國經濟研究專號”上登載了一組文章,著重從帝國主義和中國經濟的關係、民族資本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農村土地關係等方面,分析了中國經濟的性質,認為封建的半封建的經濟在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思潮》為主要陣地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有力地批判了否認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各種錯誤認識。
新思潮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國思想理論界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展開了一場論爭。
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開始的。當時,中國革命轉入低潮。各種政治勢力都在重新思考、探索中國的出路問題。中國要不要繼續革命?要繼續革命,進行什麼性質的革命?這些問題都歸結到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認識。1927年前後,斯大林曾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問題有過許多正確或基本正確的論斷,指出中國是“受國際帝國主義牽制的半殖民地”,軍閥、官僚的封建殘餘“是中國國內的壓迫的主要形式”。“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殘餘的鬥爭和反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結合”。托洛茨基、拉狄克等則斷言資本主義關係在中國已“無條件的佔優勢和占直接的統治地位”,中國“已發展到資本主義國家了”。因此,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過去,再次爆發的革命必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內關於中國問題的爭論,直接影響到中國。托陳取消派公開宣傳托洛茨基的錯誤觀點,反對中共六大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