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
鸚哥嶺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18°49′30″~19°08′41″,地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總面積50464hm2,南北寬約33km,東西長約39km,區內最低海拔170m,最高海拔1812m。
鸚哥嶺
鸚哥嶺地區是華南地區面積最大且連片的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天然林分佈區,鸚哥嶺保護區的任務是保護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熱帶山地雨林類型保護區
從保護類型來看,在我國僅有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與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相似。但是由於地域隔離和自然環境的差異,海南鸚哥嶺又有別於雲南的西雙版納,主要表現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具有海拔高、垂直帶譜完整、生態類型豐富、原始性強等特點,在中國自然保護區體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
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 考察我國熱帶雨林保護區,包括西雙版納、尖峰嶺、壩王嶺均在歷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開發利用機構,進行過採伐、破壞,而鸚哥嶺由於山高坡陡,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絕大部分從未有過正規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原始特徵,有許多地方還從未有過人類足跡,是我國非常少有的一塊熱帶雨林處女地。
生物物種寶庫
鸚哥嶺是我國生物物種寶庫,已有大量新發現。據調查,鸚哥嶺有維管束植物2209種以上,其中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Ⅱ級17種,海南特有種植物132種,陸棲脊椎動物431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Ⅱ級36種,有31種列入CITES公約,51種列入中國瀕危
動物紅皮書,有15種動物為海南島特有種(占海南島的65.2%),有64種是海南島的特有亞種(占海南島的68.8%),昆蟲有15目99科456種。專家所記錄到的動植物種數量是非常豐富的,特別是首次發現伯樂樹等種海南新記錄,鸚哥嶺樹蛙等十多種新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蕨類專家非常樂觀地估計鸚哥嶺地區的蕨類物種數絕不少於200種,在鸚哥嶺很可能還存在著大量未認識的物種。鸚哥嶺的動植物資源不乏原始類群或物種代表。在調查中,不斷增加新的物種記錄、海南新記錄,這些原始類群的存在和新增記錄等都充分顯示了鸚哥嶺地區生物多樣性是極其豐富的。根據吳世捷博士對物種多樣性分析表明:鸚哥嶺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區更高的物種豐富度,說明其森林原生性較強。
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據調查研究,專家發現鸚哥嶺保存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連片的原始熱帶雨林,其面積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評為中國最美森林的尖峰嶺其連片的熱帶雨林也僅為150平方公里,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五指山則更低。
鸚哥嶺
河流發源地
海南島兩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發源地 鸚哥嶺地處海南島中部山區,具有海南島最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特徵,是海南年降雨量較大地區。保護區內河溪眾多,匯聚一處,主宰著海南島的水系形態。鸚哥嶺是海南島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林,昌化江發源於五指山空示嶺,鸚哥嶺同樣是其發源地之一,全長231.6km,集水面積5150.4平方公里,
年徑流量390億立方米。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2.88萬公頃。南渡江被視為海南人民的母親河,發源於鸚哥嶺,主流南開河,向東流經白沙、屯昌等5市縣。全長156.6km,集水面積7176.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95億立方米。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3.63萬公頃。每年向松濤水庫提供占其入庫總量約70%的水源,再往東流至海口港入海。鸚哥嶺地區森林就這樣孕育了海南島兩大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數百萬海南人民。因此,保護好鸚哥嶺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質量,有利於增加這兩條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質,對松濤水庫水源涵養以及兩江流域沿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對海南島氣候的影響
鸚哥嶺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呈東北-西南走向,鸚哥嶺山體為黎母嶺山脈的主體,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與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對海南氣候的影響極大,每年從東南方向吹來的強颱風雨,遭遇黎母嶺山脈的第二次阻擋、抬升作用后,為本島帶來了大量的降水,使得東南坡雨水豐富,西北坡的降水量減少,導致降水量在本島的分佈不均,是本島東西部降水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每年的東北、西北寒流侵入島內,受黎母嶺山脈等阻擋作用后,沿本島東西兩個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對海南島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災害性影響。鸚哥嶺地區森林與鸚哥嶺的地形地貌一到影響海南全島氣候,一旦鸚哥嶺地區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將從根本上影響海南島整體氣候,使得本島西南部北、東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後果堪憂。
中心樞紐
鸚哥嶺保護區是海南島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鸚哥嶺保護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其東面為五指山保護區,東南面為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面為尖峰嶺、佳西、猴獼嶺三大保護區,西面為霸王嶺保護區,北面為黎母山保護區。鸚哥嶺保護區在其中起到紐帶連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單體面積小,島嶼破碎化的保護區得到連成一個整體成為現實,因此,它是海南島保護區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樞紐。
鸚哥嶺
2、1992年海南省林業局保護站計劃籌建南開省級自然保護區,專門派調查組進入到南開鄉進行資源調查,並編製擬建南開省級自然保護區報告書上報了省政府有關部門,因多種原因未獲批准。
3、1997-1998海南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過程中,將白沙縣南開鄉作為重點調查地區之一。這次南開的調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會、道銀村委會等南開鄉所屬範圍。在歷時10天的調查中,發現在鸚哥嶺地區還存有一定面積的天然林,聽聞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調查人員沒能進入原始林區域),野生動物資源也相對豐富。
4、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隊再次進入鸚哥嶺地區進行調查,並專門派調查分隊進入了道白嶺、道銀村等區域,第一次確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
5、2003年3月,為了深入了解鸚哥嶺地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狀況,海南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華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隊聯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學院等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眾多新聞媒體等共同對該地區進行資源調查。這次調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次科學地記錄鸚哥嶺地區原始熱帶雨林;初步把握了鸚哥嶺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對海南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初步認識了鸚哥嶺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6、2004年5月國內外50多名專家和學者聯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遞交了“關於建立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書”,呼籲有關部門採取:1、打破常規儘快建立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籌建和申報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加強該地區熱帶資源的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
7、2004年6月,由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有關專家對擬建的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報告、總體規劃等材料進行評審,評審一致同意建立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8、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瓊府辦[2004]56號文專門批准成立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森林類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9、2005年12月海南省機構編製委員會下文(瓊編辦[2005]161號、成立保護區管理站機構。明確了鸚哥嶺省級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管理根據級別,人員編製,保護管理經費情況等。
10、2005年3月至12月,為了深入了解鸚哥嶺地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狀況,申報建立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合組織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海南師範學院等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60多人先後三次深入自然保護區,歷時6個多月,開展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綜合資源考察,獲得了豐富的考察數據、資料。
11、2006年7月,經海南省林業局黨組研究決定,成立鸚哥嶺保護區管理機構,並由原尖峰嶺林業局副局長周亞東同志任第一任站長。
12、2006年9月海南省林業局聘請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保護生物學專家陳輩樂博士任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同時鸚哥嶺保護區與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進入實質性合作,將共同開展資源調查、森林保育、人員培訓、社區宣教、分站建設和申報國家級工作等多方面的合作。
13、2006年12月21日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正式在白沙縣牙叉鎮辦公。
14、2007年1月,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內651957畝天然林納入了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保證了管護經費。同時為有效保護好鸚哥嶺生態公益林,遏制周邊社區毀林開墾、盜伐林木等現象,保護區管理站公開招聘周邊社區210名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村民為生態公益林的專職管護人員。並對新招的管護人員別在白沙、樂東、五指山等縣市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專職管護人員的崗前培訓,培訓完后持證上崗。
15、2007年4月完成了鸚哥嶺與霸王嶺邊界的確權工作,雙方簽蓋邊界紅線圖。
16、2007年5月完成與五指山、瓊中、白沙、樂東四市縣的生態公益林管理權交接。
17、2007年7月與合作夥伴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社區夥伴(PCD、、貴州農業科學院等共同選取白沙縣道銀村做為開展社區工作的示範村,為村民修建糞尿分集堆肥旱廁、深圈豬舍各1座,這是鸚哥嶺保護區在社區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示範標誌,也充分表明鸚哥嶺保護區與社區協調發展重視和真誠願望。
18、2007年11月鸚哥嶺率先在全省統一生態公益林專職管護人員著裝。
19、2008年3-4月,鸚哥嶺埋設完成保護區邊界界樁140根,界碑10座,宣傳牌12座,使鸚哥嶺範圍內的森林資源管理權屬更加明確,有效的預防了涉林犯罪活動發生,向周邊社區宣傳保護區的職責並展示其存在。
20、2008年5月,白沙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村民自發建立第一個禁漁區,並獲得成功。目前禁漁區已得到周邊社區普遍認可,周邊群眾已自發新建禁漁區8處。
21、2008年7月,我保護區與白沙縣高峰村委會經共同協商,民主推薦,競崗等形式組建了鸚哥嶺高峰保護協調委員會,並頒布鄉規民約。這是海南第一個保護協調委員會,也是鸚哥嶺保護區探索周邊社區群眾參與式參加保護區管理的一次大膽嘗試。
22、2008年8月,鸚哥嶺保護區第一個基層管理分站—番陽管理分站落成並投入使用。負責樂東縣萬沖片區、五指山市毛陽片區、番陽片區、瓊中縣什運片區362318畝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同時監管112名生態公益林專職管護人員。這是鸚哥嶺保護區靠前管理、人員到基層鍛煉學習工作的真實體現,也拉開了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序曲。
23、2008年8月,鸚哥嶺保護區GIS數據平台基本建立完成。他不僅完善了保護區功能區劃、珍稀瀕危物種分佈、植被類型圖,而且能夠將各類本底數據整合統一,既指導實踐工作(荒山造林、森林防火、野外巡護等),又能結合實際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保護區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24、2008年9月鸚哥嶺保護區管理員王明仁在萬沖南盆村民家中發現飼養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30年未曾記錄到的野生圓鼻巨蜥6隻,我保護區將其解救並全部放生。
25、2008年11月鸚哥嶺完成與周邊19個村委會20000餘畝集體土地天然林共管協議的簽訂工作。
26、2009年4月鸚哥嶺與周邊各鄉鎮人民政府聯合開展“緝槍制暴”活動,共在周邊各鄉鎮收繳火藥槍、氣槍等520餘桿,有力打擊偷獵行為的發生,為管護人員和周邊群眾創造了一個較為平安的生活工作環境。
27、2009年5月鸚哥嶺網站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這是保護區向社會展示自己的一個窗口,也是提高自身影響力、知名度、獲得社會認可及援助的重要平台。
28、2009年6月3日鸚哥嶺聯合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什運中心小學、毛陽中學等單位在瓊中縣什運便文、五指山市番陽布倫兩處開展了海南墨頭魚救護及放流活動,以保障當地其種群的延續,同時展示了鸚哥嶺生態環境教育模式和力量、團隊。
29、2009年7月鸚哥嶺生態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完成,有力有效地加強對森林管護人員的監督管理,確保森林管護成效。
30、2009年9月鸚哥嶺自編的“鸚哥嶺森林資源管護實踐”印刷完成,受到省林業局好評,要求推廣,並在以後的半年分別在尖峰嶺、霸王嶺、黎母山等20餘個林區林場保護區做巡迴講座。
31、2010年3月鸚哥嶺自主完成森林二類調查工作,使保護區對土地利用、植被分佈、林木蓄積等情況掌握得更加清楚。
32、2010年9月鸚哥嶺保護區在白沙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建設完成鸚哥嶺科研監測站、元門管理分站等設施,總建設面積達2000㎡,大大的改善了鸚哥嶺保護區辦公、生活環境。
33、2010年9月鸚哥嶺道銀社區宣教中心建設完成,並於同年11月接待首批香港8人生態考察團。這是鸚哥嶺推行保護區與社區協調發展的具體實踐。
34、2010年11月鸚哥嶺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南開林區發現並記錄到海南30年未記錄到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緋胸鸚鵡13隻。
35、2010年11月省人民檢察院馬勇霞檢察長和省林業局關進平局長一起蒞臨鸚哥嶺視察指導工作。
36、2010年年底至2011年初,鸚哥嶺在省林業局的正確領導下順利完成領導班子換屆工作,由黃國昌任站長,劉磊任副站長,陳輩樂任特聘副站長。
37、2011年4月省人民檢察院與省林業局確定鸚哥嶺保護區鸚哥嘴管理分站為檢察系統對外拓展培訓基地。
38、2011年8月海南省林業局在鸚哥嶺保護區鸚哥嘴管理分站召開海南省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省林業局關進平局長親臨並作重要講話。
39、2011年12月鸚哥嶺完成森林資源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完善和加強鸚哥嶺對人為干擾的管理,特別是加強了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