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縣
海南省直轄自治縣
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南省直轄自治縣,位於北緯18°53’至19°30’、東經108°38’至109°17’之間。地處海南島西部,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下轄7鎮1鄉,東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樂東黎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東方市以昌化江為界對峙相望,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連。環北部灣城市群內,東北距省會海口市180千米,東南距三亞市190千米。 2019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3.61萬人。
昌江黎族自治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縣內公路四通八達,海榆西線公路、環島高速公路、粵海鐵路貫穿全境,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昌江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曾獲全國優質芒果基地縣等榮譽稱號。是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5%。
昌江縣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
唐虞,為南交。
夏商周,為揚越之南裔。
秦,為象郡之外徼。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置至來縣(轄區包括今東方市),屬儋耳郡轄。
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廢儋耳郡地,置崖州,該縣境歸屬崖州轄。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析西南地置臨振郡,以漢至來縣地析置義倫縣、昌化縣、吉安縣,昌化、吉安設在本縣境內。義倫、吉安屬珠崖郡,昌化屬臨振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儋州,治義倫,領昌化,同時省吉安入昌化。貞觀元年(627年),又析昌化縣復置吉安縣,轄於嶺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儋州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昌化郡為儋州,廢吉安縣置洛場縣,昌化縣仍屬儋州轄。
五代,屬儋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儋州為昌化軍,廢昌化、感恩縣為藤橋鎮,以隸於瓊管安撫司。元豐三年(1080年)復置昌化縣,屬昌化軍轄。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廢昌化軍為宜倫縣,昌化縣歸屬瓊州轄,十四年(1145年),復置昌化軍,昌化縣歸屬昌化軍轄。端平二年(1235年),改昌化軍為南寧軍,昌化縣劃歸南寧軍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軍復州,昌化縣仍屬儋州。
清初,昌化縣仍屬儋州,光緒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為廣東直隸州,昌化屬崖州轄。
民國三年(1914年),昌化縣易名為昌江縣,隸屬廣東省轄。
1949年12月,昌江縣與感恩縣合併,為昌感縣。
1958年12月,成立東方縣,昌感縣併入東方縣。
1958年12月,昌感、白沙、東方三縣合併為東方縣(時稱大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61年6月,東方縣分設東方縣、白沙縣、昌江縣,新置昌江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2月20日,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建制,昌江縣改名為昌江黎族自治縣。
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縣改為省直轄。
昌江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西北偏西部,地跨北緯18°53'~19°30'、東經108°38'~109°17'之間。東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樂東黎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東方市以昌化江為界對峙相望,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連。昌江土地總面積1617平方千米。
昌江黎族自治縣地處五指山余脈的西北側,地形地貌複雜。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自西北向東南,由平原階地一台地一丘陵一山地逐級上升。自西北海面海拔30米向東南逐級上升達1654米,形成西北平原、中部台地、東南山地的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境內南北分別由昌化江和珠碧江夾持,注入大海。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5千米,總面積161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500平方千米,佔92.8%;水域30.98平方千米,佔1.92%。另有12海里以內海域面積866.7平方千米。
昌江黎族自治縣屬海南島地層區西北分區,地層多樣,出露地層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四大類。有海岸地貌,有陸地地貌,也有水面地貌。地貌分成山地、台地、丘陵地、谷地(鹽地)、平原階地、沙灘等六個類型。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山體呈東南向西北延伸傾斜,東南部崇山峻岭,中部山嶺重疊,西部丘陵,沿海地區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00〜1000米。境內海拔300米以上山峰57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總猴嶺、雅加大嶺、狗嶺、毫肉嶺、霸王嶺、戈枕嶺、峨理嶺、舊林嶺、燕窩嶺、黃牛嶺、打端嶺、侖嶺、坡倫嶺等24座,均集中在東南部的王下、七叉山區。海拔600米至1000米的山峰有保梅嶺、馬嶺、金牛嶺、石碌嶺、圓號山、巴賢山等集中在七叉鎮、石碌鎮境內。海拔500以下的山峰有昌化大嶺、三架嶺、金雞嶺、峨溝嶺、利枝嶺、雞心嶺等分散在石碌、十月田、烏烈、昌化、海尾等鎮境內。境內最高峰獼猴嶺位於霸王嶺海拔1655米,最低點峨溝嶺位於烏烈鎮海拔348米。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土壤分為10個土類,19個亞類,46個土屬,122個土種。土類主要有山地黃壤、磚紅壤性紅壤(亦紅壤)、磚紅壤、水稻土、濱海沙土等,適宜發展農業。
昌江黎族自治縣西北部瀕臨北部灣,海岸線全長63.7千米。南起咸田港,北至儋州市海頭港。海岸曲折,港灣較多,灘塗面積大,淺海灘塗總面積4893公頃,其中,潮帶面積3779公頃,灘塗面積1113.2公頃。分佈於新港、海尾、昌化等港灣,以海尾鎮新港港灣灘塗面積最大,面積達86.7公頃。
昌江黎族自治縣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其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島嶼氣候,陽光充足,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24.1〜25.1°C,1月平均氣溫18.8°C,極端最低氣溫為2.8°C(1975年12月11〜23日);7月平均氣溫28.1〜29.5’C,極端最高氣溫為39.5°C(1977年6月27日)。最低月均氣溫17.1C(1967年),最高月均氣溫為25.5C(1987年)。平均氣溫年較差8.6〜10.2°C,最大日較差21.5°C。生長期年平均365天,無霜期年平均365天,最長達366天,最短為365天。年日照時數為2000〜26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28377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353.7毫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間,東南部山區降水多,西部沿海地區降水少。年平均降雨日數(大於0.1MM)為100天,最多達121天(2001年),最少為73天(1977年)。以9月份18.8天為最多,次之是8月份為17.6天。極端年最大雨量2416.8毫米(1978年),極端最少雨量1106.1毫米(197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1月,8〜9月為颱風盛期。受颱風影響比較重的地區是西北部沿海地區的海尾、昌化、烏烈一帶。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河道屬昌化江、珠碧江兩大流域。其中,昌化江流域面積1237平方千米,佔24.0%;珠碧江流域面積231.2平方千米,佔20.9%。主要河道:一級河沙地河、卡叉溪2條,總長18.5千米;二級河石碌河、南羅溪、保突溝3條,總長57.7千米;三級河7條,總長147.7千米。河流總長度317.9千米,河網密度5.08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23.28億立方米,年排澇量25.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33.2億立方米。
截至2015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土地面積16.2萬公頃,其中耕地毛面積3.8萬公頃,佔地面積23.03%。園地(包括橡膠園及其它熱帶作物園地)面積1.3萬公頃,占土地面積7.7%;宜林地面積8.2萬公頃,占土地面積50.3%;牧草地面積1.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9.38%。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299公頃。截至2011年,土地均已開墾,是海南省熱帶水果、槳紙林、芒果種植大縣和農業糧食種植區。
昌江黎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查明礦藏有鐵、銅、鈷、金、鉛、白雲石、石灰岩、石英砂、花崗岩等。石碌鐵礦儲量為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總儲量4.404億噸,其儲量大,質量好,素有“亞洲第一富鐵礦”美稱。其次是石灰岩,儲量大,品位高,雄踞海南90%石灰岩資源,是製造特級水泥的上佳原料。已開採利用的礦藏有鐵礦、鉛鋅礦、銅礦、金礦、石灰岩、石英砂、花崗岩等。其中,石碌鐵礦位於縣城石碌鎮境內,礦區面積11平方千米,年產量460萬噸。
昌江黎族自治縣植物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是海南省最大天然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54%。擁有面積16000公頃的熱帶原始森林,木材總儲量在215萬立方米,有野生原始木林種類1400多種,屬熱帶雨林區獨有A類品材有坡壘、子京、母生、花梨、荔枝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有76個科屬460多種,生長2000多種珍貴蘭花。熱帶作物和瓜果類資源主要有芒果、木棉、橡膠、腰果、椰子、石榴、人心果、荔枝、甘桔、油甘、香蕉、菠蘿蜜、菠蘿、台灣木瓜、香水菠蘿、荔枝、黃皮、楊桃、龍眼、火龍果等。引進樹種:木麻黃、小葉桉、大葉相思、杉樹、馬占相思、非洲楝、馬尾松、油木、剛果桉、樟樹、南洋杉、園相等。此外,還有蕨類、竹類、果類、草類、藤類、花卉、松脂、茅花、降香、沉香、益智、砂仁等藥用植物。
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岸線長63.7千米,12海里以內海域總面積866.736平方千米,灘塗可養殖水面113.2公頃。有昌化、海尾、沙漁塘、新港4個天然漁港,魚類資源豐富。內陸水域總面積3097.9公頃,可養水面積1042.5公頃,其中天然湖3個,面積43.3公頃。沿海漁場分佈較廣,自南至北有咸田港、昌化港、沙漁塘港、海尾港、新港5個。昌化漁場是南海四大漁場之一。水產資源主要有鯧魚、馬鮫魚、鯊魚、石斑魚、帶魚、紅魚、鐵甲魚、菜刀魚、西刀魚、小公魚、池澤魚、青甘魚、白卜魚、鮑魚、海鰻、紅三魚、紅線魚、赤魚、鯉魚、魷魚、大蝦、青蟹、花蟹、螃蟹30多種。淡水魚類品種有:鯪魚、斑魚、花鰻、鯉魚、泥鰍、糹盧魚、鯨魚、奸魚、福壽魚、淡水韻、淡水麻魚等。藻類有馬尾藻、紅番、石花菜、麒麟菜分佈廣,藏量大,常年可打撈。主要海灣有棋子灣、昌化灣、雙塘灣。海灣適宜養殖鮑魚、願麟菜、江籬、魚、蝦、蟹等水產。
1987年,除石碌鎮外,又改區建製為鄉、鎮制,11個區公所中改設為鄉的有:七叉、保平、昌城、王下4個鄉,改為鎮的有:海尾、烏烈、叉河、十月田、南羅、昌化、太坡7個鎮。昌江黎族自治縣各鄉鎮下設街道辦事處1個,居民委員會23個,村民委員會71個。
2002年7月,昌江黎族自治縣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併,將12個鄉鎮調整撤併為7個鎮。即太坡鎮併入石碌鎮,保平鄉併入十月田鎮,王下鄉併入七叉鄉設七叉鎮,南羅鎮併入海尾鎮,昌城鄉併入昌化鎮,烏烈、叉河鎮不變。村民委員會區域除了原保平鄉紅陽村委會劃歸叉河鎮轄,原十月田鎮山竹溝村委會劃歸石碌鎮轄外,其餘村委會區域隨原鄉鎮不變。2006年10月,七叉鎮分設七叉鎮、王下鄉。
2011年末,昌江黎族自治縣轄7個鎮:石碌鎮、叉河鎮、十月田鎮、烏烈鎮、昌化鎮、海尾鎮、七叉鎮,1個鄉:王下鄉,共8個鄉鎮級政區;領導11個社區,73個村,179個自然村;下設20個社區居民小組,602個村民小組。縣政府駐地石碌鎮。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2.77萬人,比2015年增加0.12萬人,人口出生率16.26‰,死亡率6.45‰,自然增長率9.81‰,昌江黎族自治縣城鎮人口比重50.67%,比2015年提高了1.09%。縣公安局人口統計報表顯示,年末昌江黎族自治縣戶籍人口262180人,比2015年減少1643人。其中農業人口171558人,非農業人口90622人。2015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出生人口3629人,人口出生率14.63‰
昌江黎族自治縣是多民族雜居的縣份,有黎族、苗族、壯族、回族等27個少數民族,漢族與黎族、苗族是境內主要聚居民族。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漢族人口135251人,佔總人口60.42%,黎族人口85081人,佔總人口38.01%,苗族160人,佔總人口0.08%,壯族606人,佔總人口0.29%,其餘各少數民族419人,佔總人口0.20%,其他未識別民族1123人,佔總人口0.55%。2011年末,漢族人口160167人,佔總人口60.0%;少數民族共10.68萬人,佔40.01%;超過千人的有黎族104652人,佔總人口39.19%,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93%;菌族249人,佔總人口0.09%;壯族836人,佔總人口0.31%;回族689人,佔總人口0.25%;其他少數民族437人,佔總人口0.16%。漢族,主要分佈在縣城的石碌鎮以及昌化、海尾、烏烈等鎮,黎族主要分佈在王下鄉和七叉、叉河、十月田、石碌、烏烈等鎮。
陳儒茂:昌江黎族自治縣委委員、常委、書記(副廳級)
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1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52.77億元,同比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41.23億元,同比增長0.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5.6:41.8:32.6。
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2019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3798元,同比下降4.5%,按現行平均匯率計算為7751美元。
全年全縣全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2億元(執行數,下同),同比增長7.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3億元,增長9.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6.16億元,增長2.0%;非稅收入7.96億元,增長16.3%。
全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4億元,同比下降8.8%。其中,教育支出5.63億元,下降4.9%;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4.09億元,增長8.2%;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4.19億元,增長16.7%;節能環保支出1.14億元,下降48.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6億元,下降62.6%;農林水支出4.62億元,增長36.8%;交通運輸支出1.60億元,下降39.1%;住房保障支出0.93億元,增長1.5%。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09億元,同比下降5.7%。其中,房地產投資7.58億元,下降54.6%;其他投資40.51億元,增長18.1%。從投資構成上看,建安工程完成投資18.72億元,下降43.9%;設備工器具購置完成投資10.38億元,增長55.4%;其他費用完成投資10.22億元,下降6.8%。
● 居民收支
全年全縣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7元,同比增長8.5%。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56元,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增長8.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007元,同比增長10.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58元,同比增長11.3%。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5185元,同比增長6.6%。
● 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
全縣累計調減低效產業14.3萬畝。發展冬季瓜菜15萬畝、熱帶水果20萬畝。農業承保13268畝,其中香蕉1527畝、大棚瓜菜278畝、制種水稻11463畝。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9239戶146512.45畝,補貼金額1333.26萬元。發放漁船油補2977.36萬元,漁船更新改造補助資金15萬元,減船轉產補助資金626.40萬元,深海網箱養殖補助資金950萬元。
● 脫貧攻堅
全年全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358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318萬元、省級資金4030萬元、縣級資金501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491戶1714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
● 社會保障
全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1980人,增長4.8%。其中在職人數27844人、離退休人數14136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45140萬元(含上級補助7074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55232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45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5.17萬人,下降1.8%。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9.9萬人。
● 社會救助、福利和優撫安置
全年全縣城鄉低保對象3778戶8750人,其中農村2516戶6030人、城鎮1262戶2720人,發放低保金3888.27萬元。城鄉特困供養對象403戶414人,發放供養金331.86萬元。醫療救助3627人次,發放救助金317.44萬元;臨時救助1280戶4404人,發放救助金242.44萬元。雙特醫療救助203人次,發放救助金382.79萬元。發放孤兒福利金120人次12.6萬元、困境兒童2448人次65.72萬元、80歲以上高齡老人長壽補助金5707人844.62萬元、殘疾人護理和生活補貼7.09萬人次1089.32萬元。安置轉業士官5名。
● 農林牧漁業
全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3.27億元,同比增長3.9%。從內部行業看,種植業增加值17.42億元,同比增長6.4%;林業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9%;牧業增加值3.84億元,同比下降15.4%;漁業增加值9.48億元,同比增長5.8%;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96億元,同比增長8.2%。
● 工業
全年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39.44億元,同比增長6.6%。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10.43億元,同比增長4.6%。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產值107.53億元,同比增長4.1%;輕工業產值2.89億元,同比增長28.0%。按工業類型分,股份制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1.05億元,同比增長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產值19.38億元,同比下降11.2%。按工業行業分,電力供應業產值34.23億元,同比增長23.2%;黑色金屬礦採選業產值13.39億元,同比增長62.5%;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14.7%;有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產值1.19億元,同比增長37.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產值56.0億元,同比下降14.5%;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1.80億元,同比下降5.9%。
● 建築業和房地產業
全年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3.35億元,同比增長3.8%。房地產完成投資7.58億元,同比下降54.6%;商品房銷售面積3.5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7.4%;商品房銷售額2.74億元,同比下降62.6%。
● 旅遊業
策劃組織“春賞木棉紅、夏品芒果香、秋遊棋子灣、冬登霸王嶺”等系列主題旅遊活動。全年全縣總接待遊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9.0%;實現旅遊總收入7.23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過夜遊客100.90萬人次,增長4.6%;旅遊收入6.39億元,增長7.6%。全年建成旅遊廁所3個,完成3座旅遊廁所百度地圖APP信息標註。
● 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
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1.93億元,同比增長5.4%。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地區實現16.99億元,增長4.6%;鄉村地區實現4.95億元,增長8.1%。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01億元,同比增長5.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21億元,同比增長5.7%。
● 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
全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89億元,同比增長5.2%。電信業務總量16.65億元,同比增長52.1%。郵政業務總量0.25億元,同比下降6.2%。固定電話用戶3.01萬戶,同比增長2%。網際網路用戶6.34萬戶,同比增長15.9%。行動電話用戶23.03萬戶,同比增長3.2%。
● 銀行信貸業
2019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07.58億元,同比下降8.4%;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49.91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住戶貸款66.95億元,增長7.7%;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24.02億元,下降3.0%。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於海南中部五指山地區,少數散居在萬寧、瓊海、定安、屯昌、澄邁、儋縣邊遠山區,或與漢人雜居。黎族也有支系的劃分,不同支系的生活環境不大一樣,習俗也有所不同。黎族是海南主要的少數民族,在黎族村落里,偶爾仍可以看到一些保留傳統的樣式的黎族服飾,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她們的穿著特色更為鮮明。
黎族婦女經常扎球形髮髻於腦後,插以骨簪或銀簪,上衣邊沿皆繡花。服飾的款式與顏色比較多變與鮮艷,有對襟與偏襟、直領與圓領,有紐與無紐之別,上衣也有綴以貝殼、銅線、穿珠等飾品。頭巾式樣花色和系法也因地區而別,各有特色。裙子很有特色,繡花織紋,四周縫合成筒狀,故被稱為筒裙。筒裙有長短之分,長的及腳面,短的齊膝。
苗族銀飾是海南省苗族同胞最喜愛的傳統飾物,主要用於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從頭到腳,無處不飾,包括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整體裝飾效果。海南苗族同胞精心製作的銀飾工藝品種繁多,如項圈和手鐲就有實心、空心、鏤花、圓柱、六方形、稜角形等。銀飾多為苗族銀匠手工製作。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藝方法有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圖案多系龍鳳花鳥等動植物紋樣,其造型生動,玲瓏精美。
昌江美食的味型受海南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物產資源、飲食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其主要流是新、鮮,清、香、美,主要味型有:原鮮味型,多見於海產的製作,白切乳豬,白切小羊、清蒸魚頭、海蟹之類,咸鮮味型,常見於小炒酸瓜皮海鮮湯,冬瓜海螺湯;多味型,常見於豬尾巴花生堡,魷魚粉絲堡;糖蟹味型,用於青瓜冷盤及油炸魚、油炸排骨;五香味型及姜蔥味型,用於肉類腌制和滷汁。
昌江還有烏烈乳羊、黎族山蘭酒、魚茶、昌江芒果、昌江海鮮、野生蜂蜜、黎族土陶等原生態的美食和土特產等。
1953年,昌江黎族自治縣開通海榆西線公路,途經石碌、叉河、八所。1956年,由解放軍鐵道兵工程隊重新修復石八鐵路。1961年始,修建石(碌)昌(化)公路。然後,逐年建設各條縣道鄉道公路。至1990年止,昌江黎族自治縣公路建設共有國道1條,省道1條,縣道6條,鄉鎮道21條,總里程達292千米。此外,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還有多條專用道路。公路縱橫密布,溝通所有鄉鎮。公路橋樑均全部改建為水泥結構,一般可通行15噸—20噸位載重汽車。
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東北距省會海口180千米、東南距三亞市190千米(全程高速公路),縣內公路四通八達,昌江黎族自治縣各鎮全部實現公路通車;昌江縣城有鐵路直達海口、三亞和八所港,粵海鐵路貫穿全境,工業開發區內設貨運及客運站點。
昌江境內現有225國道公路,西線高速公路、省道石昌公路、石霸公路、粵海鐵路、石八線鐵路等,構成“卅”字型的運輸線,已形成由陸路、水路(鐵路、公路、水路)等3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是海南省島西對接南北對流,水陸路立體交叉的重要黃金交通樞紐中心。粵海鐵路將昌江併入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在“九五”至“十五”期間,全縣投入資金1.9億元,先後重新修築或擴建改造縣際等級公路,十南公路、烏新公路、石霸公路、省道石昌公路,新建叉河工業大道,投資1.4億元修建鄉村公路32條,里程249公里。到“十一五”末期,全縣實現96%的農村“村村通”水泥混凝土道路工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四通八達交通網路。
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208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47公里,二級路面(柏油路)200公里。客運總量287萬人次,貨運總量178萬噸。
粵海鐵路、石八鐵路線過境。其中粵海鐵路線境內長14公里,為100米鋼軌鐵路,設有叉河站,通往海口市、東方市、三亞市;石八線境內長12公里,為50kg/LM重鋼軌鐵路,石八線設石碌火車站1個,通往東方市、三亞市;年貨運吞吐量4532萬噸。
西線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5公里,雙向6車道,有太坡、叉河互通立交橋2個出口,通往海口、三亞;國道225線過境,境內長22公里,雙向4車道,通往海口、東方、三亞;省道石昌線長58公里,雙向2車道,通往十月田、烏烈、昌化等鎮。有縣鄉(鎮)級公路8條,總長135.1公里;村級公路85條,總長324.32公里,實現村村通混凝土路面公路。省際班車基本達到大型豪華高級以上,城鄉客運持續優化,全縣鄉鎮客運通達率達到100%,符合通班車條件的村班通達率逐年上升。海汽集團昌江分公司石碌站終(起)點,日均發送90輛客車,日客運量2000人次。2011年,民用汽車總量3781輛,其中,客運汽車173輛、3780座位,普通載貨車3608輛、5969噸位。全年客運量28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718萬公里,貨運量178萬噸,貨運周轉量8693萬噸公里。
昌化、新港、海尾、沙魚塘等4個港口均有運輸船隻通往廣西、廣東及省內沿海港口。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擁有科研機構4個,有各類科技學會19個,科普協會78個,科普活動站8個。縣城建有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實現農業科技110服務站昌江黎族自治縣覆蓋的目標。擁有各類科技人才1.46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965人,經營管理人才2564人,農村實用人才8023人。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繼續實施與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縣校(院)項目合作7個,重點推廣芒果果園控梢、促花、節水灌溉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香蕉抗枯萎病等技術。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幼兒園23所,在園幼兒6158人,專任教師210人;小學56所,在校生19847人,專任教師15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初中16所,在校生11433人,專任教師9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6%,小學升初中升學率98.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8.2%;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879人,專任教師235人,有1633人高中畢業參加高考,被錄取1475人,錄取率90.3%;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I244人,專任教師83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5所。主要學校有昌江中學、礦區中學、昌江縣民族中學、昌江職業學校、昌江思源學校、烏烈中學、海尾中學、昌化中學等。2011年,教育經費(含財政預算內)達3.51億元,比2015年增長28.1%。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1.16%,比上年提高了3.36%。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中小學75所,其中公辦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其中民辦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民辦),完全小學41所(其中民辦1所),小學教學點13所。2014年秋季,中小學在校生共31817人,其中小學18755人,初中8710人,普通高中4352人。有職業學校1所,學生522人。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幼兒園37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1所,民辦幼兒園26所,另有附設幼兒班的公辦小學15所。2014年秋季,在園(班)幼兒共8279人,其中在公辦園(班)幼兒有3040人。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教育系統教職工有3048人(含未入編的特崗教師62人),其中職業學校教職工85人,普通高中教職工300人,初中教職工905人,小學教職工1540人,幼兒園教職工179人。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文化社會團體4個、會員230個。電影公司1個,電影放映單位5個,電影院2座,座位2100個,每千人擁有7.8個,年放映894場次,觀眾達22.8萬人次,放映收入18.14萬元;文化公園1個,總面積15.7萬平方米,文體活動中心1個,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文化館(站)9個,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藏書11萬冊,實行全年制開放(全年開放365天)和計算機自動化管理,被國家文化部評定為國家二級(縣級)圖書館;檔案館1個,建築面積1214平方米;博物館、紀念館1間,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共收藏各類文物約1036件,其中展出文物400餘件。主要文化社會藝術表演團體有縣歌舞團、昌化江愛樂合唱團、家家樂團等。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藝術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影劇院1個。昌江黎族自治縣舉辦了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縣歌舞團送戲下鄉90場,所有邊遠地區的村莊都看到了歌舞演出;全年共為基層群眾放映電影1053場次,其中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下鄉放映912場次,已超計劃省文體廳下達的876場任務,農村觀眾達18萬人次。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醫療機構135家,其中政府辦醫療機構94家,國有企事業單位辦醫務室11家,私立醫療機構30家;昌江黎族自治縣醫療機構核定床位數700張,實際開放床位65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03張。共有各類人員106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64人,其他人員96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完成昌江縣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昌江黎族自治縣共有各類體育場地387個,總面積9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42萬平方米。全年建設農村籃球場11個,舉辦迎春杯足球邀請賽等各類體育競賽10次,有4千多人參加。自發成立了近100支健身操舞隊伍。在2014年參加省級各項體育競賽中共獲得2個第一名,4個第二名,9個第三名和4個第四名。
2020年2月12日,昌江黎族自治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本縣貫徹“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方針,以安全除險加固石碌水庫為主,重點興建面上小型水利工程和主幹渠防滲配套加固等水利設施工程。1991年起,對石碌水庫主幹渠、分渠逐年進行防滲加固。由過去釆用水泥沙漿護面防滲辦法,改用水泥預製板鋪設,經過逐年陸續使用中央、省和縣資金對其進行硬化配套,至2000年主幹渠46.5公里、分渠145公里全部硬化配套完成,並將主幹渠實行道班化管理。從1988年起,利用中央、省、縣三級資金對石碌水庫進行兩個階段的安全除險加固,經過17年的施工建設,至2005年基本完成石碌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任務,可增加庫容1548萬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5000公頃,年增加發電量200萬千瓦時。2011年末,已建成以灌溉工程為主,防潮排澇並治,蓄、弓丨、提相結合,大、中、小型蓄水工程46宗,其中大(二)型水庫1宗,小(一)型水庫9宗,小(二)型水庫7宗。
昌江高度重視農田綜合整治開發,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現代設施農業打基礎,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統籌安排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兩類項目,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突出農田基本建設,實行溝渠路與橋涵閘配套相結合,從根本上改變項目區域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991年起,首次對烏烈鎮烏烈紅嶺田洋280公頃進行綜合整治。逐年加大整治力度,先後整治六納、保平、十月田、保佑、長山、道隆、峨溝、山村、姜園、利來、交界、七叉、真稻、千校、萬善、峨港、高地等田洋項目綜合整治工程。截止2011年末,利用中央、省、縣資金綜合整治田洋17宗,共修機耕路119條,總長341公里,田間配套硬板各渠342條,總長2299公里,改善灌溉面積3566.7公頃,增加灌溉面積1000公頃,區域項目年均增長糧食30〜40萬公斤,瓜菜增產15〜20萬公斤。
隨著通信設施的不斷提高完善,本縣已形成包括數字微波、光通信、衛星通信、行動電話、程式控制電話、分級變換、視訊多媒體等現代化通信技術手段組成的完整公共信息通信網路體系。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5個,其中,農村7個,縣城8個。開設郵政快遞、報刊、郵政儲蓄等業務,鄉村通郵率98.8°/0;
全年投遞國內函件48165件,國內匯票業務32516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37815件,征訂報紙367.8萬份、雜誌18.2萬冊,業務收入1722.6萬元。各種快遞企業有:圓通、申通、宅急送、中通、依凡特等。他們的加入豐富了快遞業務,使人們有了更多更快捷的選擇。
縣域內已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3個電信運營商,提供更先進、更現代化的寬頻、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平台。實現了省、縣二級政府辦公政務信息數字化傳輸,實現了文件、檔案計算機管理和電子數據共享。2011年有服務網點12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不含移動聯通、下同)38000門,固定電話用戶21380戶,比上年增加3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6%,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12380戶,比上年增加102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8.2%,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198千米,主幹電纜達9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1.2萬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0.8萬個,寬頻接入用戶0.8萬戶,比上年增加3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000萬元。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居工程,首批建設安居文明小區,共有184套住房,總面積15.38平方米,城鎮幹部職工住房緊張的情況有所緩解。2006年,實行廉租住房保障機制,首次建起了石碌鎮吉寧路廉租房小區,佔地面積10畝,共建6棟每棟6層141套小型住房,解決了部分城鎮居民低收入人家庭的住房。2010年起,在給予少數民族民房改造的基礎上,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補貼機制,從實物補貼(如紅磚、鋼筋、水泥等建材摺合人民幣25000元)到2012年實行現金補貼(每戶25000元),並逐年增加。同時為了解決城鎮低收入弱體人群和居民貧困人口的住房困難,縣政府在大力實施廉租房實物建設配租,滿足貧困戶住房要求的同時,按照上級政策足額兌現城鎮低保戶住房租賃補貼。住房租賃補貼標準逐年提高,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性住房基本建設步伐逐年加快,保障房多了,城鎮無房戶少了。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工2132套,總建築面積16.68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1150套,廉租住房324套,公共租貸房408套,限價商品房200套,城市棚戶區改造50套。改造農村危房1500戶12萬平方米,受益群眾1.35萬人。
古昌化城
古昌化城位於昌江西部濱海,城址即現昌成鄉昌城村,距現縣城石碌鎮50多千米。
昌化嶺
昌化嶺連綿於昌江西部濱海,西端延伸棋子灣海灘,嶺高460米。
鐵城石碌
昌江昌化嶺
燕窩嶺
燕窩嶺主峰海拔487米,嶺前臨昌化江,嶺後有七星溫泉。
霸王嶺自然保護區
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橫展雙翼,蹲踞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東南部,其山嶽橫跨東方、昌江和白沙,佔地面積6600多公頃。是中國唯一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環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棋子灣
棋子灣位於昌江西部,在昌化鎮北3千米處,距昌江縣城石碌鎮55千米。此灣東倚昌化嶺,西連大海,東西長約20千米,呈S狀,石多沙白浪靜。
斧頭山自然保護區
斧頭山自然保護區屬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海拔1200多米。
濱海沙漠
濱海沙漠主要集中在海南島西部海岸,包括昌江境內從珠碧江到昌化江之間約42千米海岸線的沙漠地帶,以及東方境內從昌化江到八所港間30多千米海岸線的沙漠地帶。
皇帝洞
皇帝洞是海南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昌江王下鄉牙迫村東,距縣城石碌鎮60千米。洞穴由西向東伸延,洞寬約60米,深約130米,高25米,面積約7800平方米,可容納上萬人。
全國優質芒果基地縣 | 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芒果標準化示範區 |
全國芒果無公害科技示範縣 | |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 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
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 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
第六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