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Market clearing)是指商品價格具有充分的靈活性(flexible),能使需求和供給迅速達到均衡的市場。在出清的市場上,沒有定量配給、資源閑置,也沒有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在實際中,這一理論適用於許多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但不適用於勞動市場或許多產品市場。

按照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市場是連續出清的,經濟是帕累托效率的。而失業(它有時與周期性波動或經濟危機緊密相連)的存在,表明市場是非出清的,經濟也不是帕累托最優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只有兩種解釋可以選擇。一種解釋是:失業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市場出清是市場非出清向出清的過渡,非市場出清只是市場出清的一個環節。從長期看,市場是出清的、均衡的;經濟的帕累托效率是從非帕累托效率向帕累托效率的過渡,甚至可以說,失業是帕累托改進的,最終會實現帕累托最優。

概述


無論勞動市場上的工資還是產品市場上的價格都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供求情況迅速進行調整。有了這種靈活性,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會存在超額供給。因為一旦產品市場出現超額供給,價格就會下降,直至商品價格降到使買者願意購買為止;如果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工資就會下降,直至工資降到使僱主願意為所有想工作的失業者提供工作為止。因此,每一個市場都處於或趨向於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狀態。

幾種情況

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
市場出清有好幾種情況,現分情況討論。
(1)均衡點在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交點的市場出清
(a)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
當價格為P*時,S=D,是市場出清。此時是帕累托最優,因為社會總效率最大,這時增加或減少產量必然減少社會總效率要麼減少生產者剩餘,要麼減少消費者剩餘,總之會使一方受損。
(b)在完全價格歧視的壟斷條件下
這時廠商可根據每個消費者願意出的價格分別定價,消費者剩餘全歸廠商所有,廠商的生產者剩餘最大。這時也是帕累托最優,因為這時的社會總效益最大,只不過全被廠商佔有。
(2)均衡點不是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交點的市場出清
如壟斷條件下,廠商根據MR=MC,使其利潤最大化,其定價為P*,消費者的需求量也是Q*(=廠商的意願供給量Q*),所以這時也是市場出清。但不是帕累托最優,因為整個社會有效率損失。此時若政府通過行政命令使廠商生產Q0產量,再通過稅收等方式給生產者補貼,使其補貼大於其生產Q0-Q*產量的損失;而另一方面,可以保證消費者剩餘不低於壟斷時。總之,可通過外部力量來分配效率,使雙方的境況都有所改善,即帕累托改進,所以壟斷下的市場出清不是帕累托最優。
總之,市場出清不是帕累托最優的充分條件。

舉例說明

接下來舉一個勞動力市場上效率工資的例子。1914年,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均衡工資是2.2美元一天,工人作風懶散,即使上午被解僱,下午也能在另一個汽車廠找到工作。亨利·福特決定將本公司工人的工資提升至5美元一天。結果,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為他們知道,被解僱后就得不到如此高的工資了。若其他汽車廠看到有利可圖,也增加工資,這必然導致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失業人員增多。只有保證有失業工人的存在,汽車廠才有高效率。

必要條件

這就是市場不出清,在高工資這一價格水平下,勞動力意願供給大於意願需求。但這時是帕累托最優。因為這時福特公司很滿意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人也很滿意高工資,任何改變現狀的做法都會使其中一方受損,即不是帕累托改進,所以此時是帕累托最優。
所以,市場出清也不是帕累托最優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市場出清既不是帕累托最優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帕累托最優的必要條件。

經濟增長


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基礎性結論,而高投資率或高儲蓄率意味著高增長率又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但在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現象時,經常把經濟緊縮的癥結歸結於消費不足,即儲蓄率過高。常常指出儲蓄大於投資,卻沒有解釋儲蓄不等於投資的原因。從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的國民收入模型分析看,上述矛盾的根源在於經濟分析中的投資和儲蓄的概念並不相等。投資相等的儲蓄概念實際上包含了未實現的投資和消費。因此,高儲蓄率並非經濟緊縮的原因,解決經濟緊縮的方法不僅在於減少儲蓄,還在於市場出清的實現。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需求不足狀況,必須調整經濟結構,使消費品生產、資本品生產與我國較高的儲蓄率相匹配,按比例發展。

出清方式

結算方式有兩大類,即統一價格出清MCP和按報價結算PAB。在MCP下,所有的發
電商都按相同的電價賣出,所有的購電商也按照相同的價格買進。在PAB下,不同的發電
商或購電商的賣電或買電價格不同,具體價格與其報價有關。PAB又有不同的實現方式,如按照報價結算、按照買賣價的平均價結算等。
其他方式
在不同市場結構的條件下,實現市場出清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市場集中度(市場類型)、消費和生產的時間替代性、產品生產周期、產品的耐用性、供求雙方交易關係的持續性等等,都會對市場出清的過程產生影響。從產品供貨方式來分類,可以把產業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訂貨生產(Produce—to—order),另一種是備貨生產(Produce—to—stock)。訂貨生產的特點是,廠商先取得買方的訂單,然後按訂單的要求進行生產。備貨生產的特點是,廠商先進行生產,持有存貨,然後向買者進行銷售。備貨生產能夠更快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並且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進行大量生產。訂貨生產卻可以減少存貨成本,而且可以為消費者專門進行設計,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特殊需要。對於存貨生產,更需要採取漲價或降價的方式達到市場出清。

基礎

原聲吉他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原聲吉他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非市場出清假設是新凱恩斯主義最重要的假設,這一假設來自原凱恩斯主義。非市場出清假設使新凱恩斯主義和原凱恩斯主義具有相同的基礎。非市場出清的基本含義是,在出現需求衝擊或供給衝擊后,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的狀態。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於持續的非均衡狀態。

表現為


新凱恩斯主義和原凱恩斯主義都堅持非市場出清的假設,但兩者的非市場出清理論存在著重大差別,其表現為:(1)原凱恩斯主義非市場出清模型假定名義工資剛性,而新凱恩斯主義非市場出清模型假定工資和價格有粘性,即工資和價格不是不能調整,而是可以調整的,只是調整十分緩慢,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2)新凱恩斯主義模型添加了原凱恩斯主義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一是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即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這一假設源於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二是理性預期,這一假設來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和理性預期的假設使新凱恩斯主義突破了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框架。

參考實例


原聲吉他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市場在500美元的水平出清。在700美元的水平下,會有400把吉他過剩,在300美元的水平下,會短缺400把吉他。
在自由市場中,生產者當然可以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消費者也可以想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假設市場價700美元。如果吉他生產者計劃每把吉他賣700美元,供給量會超過1000把,增加到1200把。但是,市場是由買方和賣方兩方面組成的,賣方在價格較高的時候願意增加產量,這時潛在的買主會減少預計的吉他購買量。需求量會降低到只有800把。
消費者能買到在700美元水平上他們願意購買的所有吉他(需求量是800把),但是生產者會發現他們生產得太多了。他們生產了1200把吉他,計劃全部賣掉。二者的差是400把,生產者不願看到產品積壓在倉庫里。這時的市場就不是完全協調的,出現了吉他的過剩。當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就會出現過剩。賣方在自由市場中能做的,也是他們通常的做法,就是降價。
我們可以預計市場上吉他的價格會從700美元跌到500美元一把。隨著價格的下降,潛在的購買者是很敏感的:需求量會從800把上升到1000把。同時,供給量會從1200把降到1000把。這時就沒有吉他過剩了:買方和賣方的計劃完全吻合;市場在500美元的水平上達到完全協調狀態。賣方再也沒有動機通過降價與其他賣方競爭了。考慮相反的情形。假設當前的市場價格低於500美元一把。在每把吉他賣300美元時,人們會急切地計劃購買1200把,但是生產者只計劃生產和銷售800把。當生產者的生產計劃完成後,很多消費者會失望,他們想買吉他可是發現吉他都賣完了。這時就出現了短缺。賣方會動用計劃內的存貨,發現他們賣得要比原來預期的多。
一個失望的購買者會出高價買吉他。如果消費者對吉他的報價越來越高,賣方會生產更多的吉他。隨著市場價從300美元漲到500美元,供給量會隨之增長,同時,上漲的價格也使需求量從1200把下降到1000把。不管是人們真的提高了購買吉他的報價,還是賣方發現可以用提高售價和增加銷售量的辦法來取代買方報價,市場價總有升高的趨勢,短缺現象會隨之消失。
競爭在市場過程當中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賣方傾向於和賣方競爭,買方傾向於和買方競爭,而不是買方和賣方競爭。再看短缺的例子。失望的買主互相競爭,或者是出高價競買,或者是證明自己在定價更高的時候也願意購買。競價的過程會減少短缺。賣吉他的人當然願意能賣多貴就賣多貴,或者急於賣給出價更高的人。相反地,在過剩的情況下,賣方相互競爭,爭相吸引顧客,甩掉多餘的存貨。不是買方和賣方的競爭,而是賣方和賣方之間的競爭。競爭不是通過暴力或騷亂,而是通過降價。
因此,價格在短缺的時候傾向於上漲,在過剩的時候傾向於下跌。競價的過程一直要進行到短缺或過剩得到緩解為止。在這個例子里,就是到500美元時為止。如果沒有短缺,買方也就沒有出高價的動機了。如果沒有過剩,賣方也就沒有降價的動機了。經濟學家通常把這一價格稱為市場出清價格。所謂市場出清,就是既沒有短缺,也沒有過剩。買方的計劃和賣方的計劃完全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