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太子參
柘榮太子參
柘榮太子參,福建省柘榮縣特產,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其特點:柘榮太子參色澤晶黃、塊根肥大、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高,其富含皂甙和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以及鐵、鋅、硒等7種微量元素。
2011年08月31日,國家質監總局正式批准“柘榮太子參”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柘榮太子參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平,益氣生津、補脾潤肺。補氣生津。主治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津虧口渴等症。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氣,又可養陰生津,且藥力平和,為一味清補之品,適用於脾肺虧虛、氣陰不足、氣津不足諸症。太子參對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食療保健
柘榮太子參
在食品工業開用其功能作為食品補充劑等等。在民間用太子參泡茶。太子參葯膳使用越來越普遍。太子參用於食療、保健品、功能食品添加劑的市場越來越廣闊。
藥效原理
據文獻報道,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都有,含占氨基酸總量的40%,含有鐵、銅、錳、鋅、硒、鈷、硒、鉬等7種微量元素,此外柘榮太子參還含有少量的人蔘皂甙有益氣生津之效,但又不升提,不助濕。特別對於小孩盜汗、食欲不振、改善貧血、老人體虛失眠有顯著功效,是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清補珍品。
藥理學研究顯示主要有如下功效:
1、抗疲勞、抗作用;
2、促進作用;
3、延長果蠅的平均壽命;
4、降白血糖作用;
柘榮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
據《柘榮縣誌》記載,“清末,境內就有零星種植”。以採挖野生藥材為主、種植為輔。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開展農村扶貧,柘榮縣以發展太子參生產作為扶貧重點項目,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柘榮縣
柘榮太子參
1995年,突破萬畝,達10470畝。
1999年,突破2萬畝,達25720。
2011年,面積穩定在2.5萬畝。
1992年10月,“柘榮太子參”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1992年7月11~13日,柘榮縣政府召開“92”中國閩東·柘榮太子參交易會和“全國首屆太子參學術會議”。
2000年,建立“柘榮太子參”福建省省級農業產業化綜合標準化示範區;
2003年,通過福建省技術監督局的驗收。
2000年6月8日,“柘榮太子參”福建省地方標準在福州通過審定建立。
2001年7月,“柘榮太子參”獲得國家產地證明商標。
2002年10月8日,“柘榮太子參”列入《福建中醫藥大典》“地道大宗藥材”之列。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柘榮太子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8年12月10日起對柘榮太子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公告2008年第132號)。
柘榮太子參產地域範圍以福建省柘榮縣現轄行政區域為準。
(一)植物種源。
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
(二)產地條件。
海拔500米至800米之間,耕層10厘米以上,有機質含量不低於2.5%,土壤pH值在4.5至6.5之間,排灌方便的壤土。
(三)栽培管理。
1.栽植:
(1)栽植時期:11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
(2)栽植密度:每公頃用種參450至600千克;
(3)栽植深度:7至9厘米;
(4)栽植方法:土地深耕平整后,開深溝,施入基肥,蓋土2至4厘米,芽頭向上,平、齊。
(5)復土:芽頭復土4至5厘米。
2.輪作:3年內不得連作。
3.肥水管理:
(1)基肥:每公頃施用配方有機肥不得少於30噸,一次施用。
(2)水分管理:及時排水,防止積水。
(四)採收加工。
1.採收期:6月下旬至7中旬;
2.產地加工:採用生曬法和烘乾法。
烘乾法:攤盤(烘盤)厚度1厘米,烘乾溫度60℃,烘乾時間10小時。
(五)產品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外形:呈細長紡錘形,稍彎曲,表面較光滑,稍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頂端有莖痕。條粗、肥大,600條/100克至300條/100克。
(2)色澤:表面淺黃色。
(3)大小:長3厘米至12厘米,中部直徑0.2厘米至0.6厘米。
(4)斷面:平坦、粉白色、有粉性。
(5)性味:特異氣味濃重,味苦微甘。
(6)質地:質硬易折斷。
2.理化指標:
柘榮太子參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水分,% | ≤12 |
總灰分,% | ≤5.0 |
酸不溶性灰分,% | ≤1.0 |
雜質,% | ≤3.0 |
水浸出物,% | ≥50.0 |
太子參多糖(按乾燥品,以葡萄糖(CHO)計),% | ≥8.0 |
柘榮太子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柘榮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