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竹節草的結果 展開

竹節草

中藥

竹節草,中藥名。為鴨跖草科植物竹節草CommelinadiffusaBurm.f.的全草。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之功效。用於瘡癤癰腫,咽喉腫痛,熱痢白濁,小便不利,外傷出血。

藥物別名


竹節菜、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竹菜、鴨跖草、竹節草、竹蒿草、竹節花、黃花草、竹蒿草。

入葯部位


全草。

藥物性味


味淡,性寒。

藥物歸經


歸膀胱經。

藥物作用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

主治疾病


用於瘡癤癰腫,咽喉腫痛,熱痢,白濁,小便不利,外傷出血。

配伍


1、治小便不利:竹節草、車前草各60g。水煎當茶飲。(《全國中草藥彙編》)
2、用於引產:(竹節菜)莖(除去葉片),剝去外皮,用75%乙醇消毒后,放入子宮頸內24小時(塞上消毒紗布以防藥物脫出)。用量按懷孕多少個月就用多少條,每條長約5cm。(《廣西民族葯簡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採集加工


6-7月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竹節草
竹節草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1米余,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葉披針形或在分枝下部的為長圓形,長3-12厘米,寬0.8-3厘米,頂端通常漸尖,少急尖的,無毛或被剛毛;葉鞘上常有紅色小斑點,僅口沿及一側有剛毛,或全面被剛毛。蠍尾狀聚傘花序通常單生於分枝上部葉腋,有時呈假頂生,每個分枝一般僅有一個花序;總苞片具長2-4厘米的柄,摺疊狀,平展後為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渾圓,外面無毛或被短硬毛;花序自基部開始2叉分枝;一枝具長1.5-2厘米的花序梗,與總苞垂直,而與總苞的柄成一直線,其上有花1-4朵,遠遠伸出總苞片,但都不育;另一枝具短得多的梗,與之成直角,而與總苞的方向一致,其上有花3-5朵,可育,藏於總苞片內;苞片極小,幾乎不可見;花梗長約3毫米,果期伸長達5厘米,粗壯而彎曲;萼片橢圓形,淺舟狀,長約3-4毫米,宿存,無毛;花瓣藍色。蒴果矩圓狀三棱形,長約5毫米,3室,其中腹面2室每室具兩顆種子,開裂,背面1室僅含1顆種子,不裂。種子黑色,卵狀長圓形,長2毫米,具粗網狀紋飾,在粗網紋中又有細網紋。花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竹節草
竹節草
生於海拔200-2300m的溪旁、山坡草地陰濕處及林下。廣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水腫,膀胱炎等小便排泄不暢。

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白濁,消熱散毒,利小便。”
2、《廣西民族葯簡編》:“用莖,可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