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白茶
資溪白茶
資溪白茶,江西省資溪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資溪白茶因其滿葉披毫,如銀似雪而得名,外觀色澤為綠色,沖泡后形似鳳羽,具有滋味鮮爽,湯色鵝黃,清澈明亮,回味甘甜等特點。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
2012年01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資溪白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資溪白茶
據生物化學測定,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高達6—8%,最高達12%,比其他茶葉高出2—3倍,具有很好的抗病毒免疫功能。
資溪白茶是一種輕微發酵茶,選用白毫特多的芽葉,以不經揉炒特異精細的方法加工而成。其初制基本工藝是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關鍵在於萎凋。萎凋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為佳。其精製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白茶製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
資溪白茶因茶樹品種、原料(鮮葉)採摘的標準不同,分為芽茶(如白毫銀針)和葉茶(如白牡丹、新白茶、貢眉、壽眉)。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製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而采自大白茶樹的肥芽製成的白茶稱為“白毫銀針”,因其色白如銀,外形似針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其香氣清新,湯色淡黃,滋味鮮爽,是白茶中的極品。
資溪白茶
資溪白茶最早在清同治年間《資溪縣誌》就有記載,時稱為“白毫”,屬資溪重要物產之一,其造茶法為“三月穀雨前采最嫩者一葉一槍(芽)攤干,用鍋燒熱入葉炒之,乘熱搓揉炭火焙乾,泡色淡而香味較勝”。古人有云:“茶色貴白”,“茶之佳品色白,若碧綠色者乃常品也”。
2003年,資溪縣利用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引進白茶種植技術,並在馬頭山鎮永勝村試種150畝獲成功,繼而建立了“永勝白茶示範基地”,從而帶動了周邊農民參與白茶種植。
2007年,資溪縣白茶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
2008年,資溪白茶種植規模發展到5000餘畝。
資溪白茶
2006年7月,在江西省名茶評比大會上,資溪白茶在參賽的73家茶葉生產單位角逐中獲金獎,並獲江西省首屆農博會“暢銷產品獎”。
2007年,資溪白茶通過省級無公害論證。
2008年初,資溪白茶在江西省首屆茶博會上榮獲金獎。同年3月,江西省農業經作部門領導對資溪白茶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資溪白茶是當前全省最好的綠茶。
2009年,資溪白茶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
2012年01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資溪白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一)品種
適宜製作資溪白茶的當地群種以及其它茶樹良種。
(二)立地條件
資溪白茶
(三)栽培管理
1.繁殖:每年9月至11月採用扦插育苗。
2.定植:春季定植時間為2月中旬至3月上旬,秋季定植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栽植密度≤7.5萬株/公頃。
3.施肥:施肥深度≥20厘米,每公頃施有機肥≥3噸。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鮮葉採摘
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按照標準採摘一芽至一芽二葉初展的新鮮芽葉。
(五)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鮮葉採摘→攤青→殺青→理條→烘乾。
2.工藝要求:
(1)攤青:室溫控制在20℃至25℃,時間2小時至3小時。當葉片柔軟,散發青氣,含水率60%至65%時停止攤青。
(2)殺青:溫度控制在120℃至150℃。殺青時間6分鐘至10分鐘。當葉子顏色變深,萎蔫,手握柔軟鬆散,折梗不斷,青氣消失,茶香散出,失重率約15%至20%時停止殺青。
(3)理條:溫度控制在80℃至90℃,時間25分鐘至30分鐘。當95%以上茶條圓直,手摸有觸手感(約7成干)時,即停止理條。
(4)烘乾:溫度60℃至90℃,時間1.5小時至2.5小時,當手捏茶條成粉末,含水率低於6.5%時,立即攤涼至室溫。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芽葉色如玉霜,形似玉蘭。泡製後葉張玉白,莖脈翠綠,湯色鵝黃,清澈明亮。香氣清香撲鼻。滋味進口鮮爽,回味甘甜。
2.理化指標:水浸出物≥36%,氨基酸≥5.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資溪白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西省資溪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資溪白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