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古泥
趙古泥
趙石(1874-1933),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後來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由於對吳昌碩的崇拜,名其室曰“拜缶廬”。江蘇常熟人。
其父系葯農,趙石僅讀三年私塾,即在藥鋪習業。三年後,奔蘇州寒山寺出家,未被收納,返回金村。白天依葯櫃讀書習字,入晚學習治印。初師常熟李鍾,窺篆刻門徑。后被李鍾師吳昌碩賞識,薦至收藏家沈石友處深造,在詩文、書畫、篆刻等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曾為沈石友刻制過一百多方端硯的硯銘,拓成《沈氏硯林》4卷,被藝林視為珍品。
趙古泥(1874-1933),幼失慈母,只讀過三年私塾,少為藥店學徒,三年無所成。憤極奔姑蘇寒山寺,欲削髮為僧,未為所納。不得已,乃返其父葯肆工作。
業餘奮發習書練刻,每天夜半即起臨池苦練,奉同鄉缶老弟子李鍾(字虞章)為師,得其指引,乃窺門徑。后從吳昌碩學篆刻。據趙石的女兒篆刻家趙林介紹,一次“吳缶老(吳昌碩)來常熟,李先生即把我父親介紹給缶老,而且拜了門”。吳昌碩觀其作品十分讚許,不僅授以刻印要訣,並勸其辭去藥店工作,介紹到他在常熟的好友、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學藝,以增廣見識。在沈家三年中,趙石讀書誦詩、學書習畫、鑒別古物,大補印外之功。期間,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硯刻銘,拓成《沈氏硯林》四卷,被藝林視為珍品。
趙古泥作品
篆刻作品
一般印家作多字印,常常以佔地均衡作逐字整齊布置,狀如布運算元,往往有失平板。而在古泥手下卻能奇趣橫生。如(圖3)“江南吳孟公詩書畫印”、(圖4)“花好月圓人壽”,通過虛實、大小、疏密、穿插、挪讓、增損、呼應以及方圓、曲直、騰挪、離合等巧妙布置,使繁者不覺繁、簡者不覺簡,剛柔相濟、巧拙互用,一如眾星麗天、群峰爭秀。難怪後來的杭州印家韓登安常常讚歎:“近世印人,唯趙石能得分朱布白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