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是應用天文學的研究方法、觀測資料和研究成果,來探討和解釋地球上的各種地質現象的成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

天文地質學的基本內容


(1)各種天文因素對地球地質發展的影響。這些天文因素包括:銀河系運動、超新星爆發、太陽活動、太陽系天體(行星小行星慧星隕石)、月球、地球旋轉等。地質記錄可反映長達幾十億年發展過程,但它涉及的空間範圍卻極為有限。現代天文學有系統觀測資料的時間卻很短,只有幾百年。因此,需要注意各種天文要素在地質時期是否有變化,如太陽光度、日地距離、月地距離、行星至太陽距離、太陽系至銀心的距離、地球自轉、公轉、月球繞地球旋轉、太陽系繞銀心旋轉等要素的變化。
(2)宇宙的各種物理場(引力、電磁波、宇宙線等)對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響。萬有引力把天地之間的引力和地球上物體之間的引力聯繫起來。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引力常數可能是不“常”的。地球經常受到太陽風的影響,銀河系恆星風對地球亦可能產生作用,這些都對地球帶來深遠影響。
(3)深入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規律。一些資料表明,地球、太陽、行星的形成大致是同時的。因而研究地球的起源、早期地球歷史可以應用天文學研究星雲演化過程的結果。

研究方法


(1)掌握與地質現象可能有關的天體運行的規律性和物理特性,例如天體運行的軌道要素、周期和有關頻譜特性等;
(2)從地質記錄中提取與天文因素有關的周期性和突發性變化的信息,這部分信息是現代天文觀測中不能觀測到的寶貴資料;
(3)把天文學與地質學兩方面的成果進行對比,確定其相似程度,建立其聯繫的關係式,並對兩者關係的成因機制進行探討;
(4)應用宇航技術和方法,從宇宙空間對地球表面進行觀測和分析;
(5)研究從宇宙空間中進入到地球附近,或落到地球上的固體物質(隕石、微隕石、隕冰)和直接採取天體標本(月岩),把它們與地球上取得的資料進行比較研究。

天文地質學的進展


天文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一經出現,就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已取樣了很大進展。
在國際上召開過兩次大規模國際學術會議,其論文集刊於《大的小行星和彗星對地球撞擊的地質解釋》(1982)和《地球歷史中全球災變》(1990)兩書中。1989年在英國、美國出版了《中國天文地質事件》一書,對我國學者80年代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80-90年代的另一動向


地質學家開始對地質體的周期(旋迴、韻律)現象及其天文成因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微層理、顯微層理等研究,發現與太陽活動、引潮力和地球軌道要素等有關,甚至可應用於地質年代學的建立。

天文地質學的影響


總之,地質學研究在宇航時代將更多地應用天文和宇航研究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用於對地質現象的形成機制和成困解釋,可以預見,天文地質學將有力地促進地質學的成長和發展,在理論概念上將更為完整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