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埃蒂耶那·博諾·德·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公元1714年9月30日—公元1780年8月3日),18世紀著名法語作家、哲學家,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逝世於法國拉伊昂瓦勒城,享年65歲。
生於一個新貴族家庭,曾在里昂的耶穌會專科學校念書,熱衷於文學、哲學和數學。他與同時代的著名作家盧梭、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等交往甚密,並為《百科全書》撰稿。1767年任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772年隱退。
1714年生於法國南部格勒諾布爾城的一個新貴族家庭,曾在里昂的耶穌會專科學校念書。後來他的長兄馬布利神父讓他進巴黎的聖蘇爾比斯修道院。但他對神學的興趣不大, 而熱衷於文學、哲學和數學。他與狄德羅、盧梭、達朗貝等交往甚密,並為《百科全書》撰稿。1767年任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772年隱退。
主要哲學著作有;《論人類知識的起源》(1746)、《論缺點和優點畢露的諸體系》、《感覺論》(1754)等。
孔狄亞克把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心理學思想發展為 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他指出:心靈有自己發展的能力,知識是由感覺引起的觀念形成的。一切心理過程都是由感覺轉化來的,都是變相的感覺;心理的複雜性不是由於感覺有多種,一種感覺也一樣可以轉變出一切高級的心理功能,如記憶、判斷、抽象等作用。他指出:感覺越新近,越容易回憶;感覺越生動,也越容易回 憶。孔狄亞克還指出:感覺過程總是伴隨愉快和不愉快。愉快的經驗就延續和重複,不愉快的就可能停止。這樣孔狄亞克樣就形成了感覺主義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孔狄亞克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雖然肯定上帝是宇宙的始因,卻又極力推崇和宣揚洛克的經驗論,並且進一步發展了經驗論的原則,同時批判了17世紀的“形而上 學”。他強調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感覺是外界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而獲得的,感覺是認識的基礎。他說當事物對感官發生作用時,心靈才接受到某種東西。“我們看一看一個人剛剛出世的最初時刻的情況。他的靈魂首先經歷到各種不同的感覺,例如光、顏色、痛苦、快樂、運動、靜止:這些就是他最初的思想。”遵循這一 感覺論原則,孔狄亞克證明,心靈的反省活動也是來自感覺的。他指出,當事物對感官發生作用時,心靈才接受到某種東西靈魂首先經歷的是各種不同的感覺,心靈 的反省活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種種配合,尋找它們所包含的各種關係”。所以,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沒有一個觀念不是獲得的,它們都來自感覺。從這樣 的觀點出發,孔狄亞克否定了洛克認為知識有兩個來源,即感覺和反省的看法。他指出,其實知識只有一個來源,這就是感覺。“這一方面是因為反省在原則上只不 過是感覺本身,另一方面是因為它與其是觀念的來源,不如說是觀念藉以從感覺導出的途徑。”他指出:洛克關於知識來源的不確切之處看起來是輕微的,但在他的 體系中卻布滿了許多暖昧的陰影,使他不能把經驗論原則貫徹到底。
從唯物論的感覺論立場出發,孔狄亞克批判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他指出:笛卡爾認為感覺只會把我們帶入迷途,不能提供事物的確定的觀念,因而他們就大叫大 嚷,為了追求真理,要寧願捨棄感覺。孔狄亞克說,難道用天賦觀念就能更有把握地確定事物的面目了嗎?其實天賦觀念根本不存在。人們所說的天賦觀念往往是一 些抽象的觀念,因為不容易觀察出這些抽象觀念是怎樣起源於感覺的,就誤以為是天賦的。孔狄亞克指出:哲學家們從這種天賦觀念出發,在認識上就必定要鑄成大 錯。因為它使人們不從感覺經驗出發,而是遠離感覺經驗,熱衷於空洞的定義和抽象的原則。這隻能產生一些荒唐的意見,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
兩種觀念說
孔狄亞克指出:感覺不是觀念,感覺通過記憶保存下來的,才是觀念。觀念可以分為兩類:單純觀念和複雜觀念。由單一的感覺形成的是單純的觀念;由若 干感覺結合而成的是複合的觀念。例如白色、堅固、形式是一個個單純的觀念,而白紙這個觀念就是堅固、白色、形式等單純觀念的集合,就是複合觀念。他指出:抽象觀念乃是複合觀念的一種形式,“只不過是一些由存在於若干個別觀念之間的共同之點形成的觀念。例如動物這個概念……是從那種同等地屬於人、馬、猿等觀念 的因素里抽出來的”。這種抽象觀念,對於整理我們的知識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種抽象觀念指出了每一個具體的特殊的觀念屬於哪一類。但抽象觀念本身導源於具 體、特殊的觀念,因而不能把它們看做新發現的原則。這裡我們看到,孔狄亞克並不認為從簡單觀念到抽象觀念的發展,是認識的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化運動,而只是 在量上的變化,因而表現了狹隘的經驗主義傾向。
這種狹隘的經驗主義傾向,還使孔狄亞克的認識論導向不可知論。孔狄亞克指出:感覺是我們認識的源泉,由感覺形成的觀念是表象對象的性質的。起初,從外物獲得 的嗅覺、聽覺、視覺和味覺似乎還是我們自己的各種存在方式,但後來和觸覺相結合,就聯結到對象上了,我們就習慣地把這些感覺看做是外界對象的表現。但是, 不同的感覺只是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質,例如憑嗅覺只不過是氣味,憑味覺只不過是滋味,憑聽覺只不過是噪音和樂音等,它們只是就事物與我們的關係來描繪 事物,這些觀念並不能使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身是什麼,即不能獲得對事物的完整的觀念的認識。因此哲學家要獲得對事物的本性的認識是不可能的。孔狄亞克的這種不可知論傾向,在當時就受到了狄德羅、霍爾巴赫等哲學家的批評。
人類觀念的社會基礎
孔狄亞克指出:觀念在內心生活中猶如事物在物質世界中一樣,服從一種相互聯接的關係,這就是我們自己和他人的交際、往來。人類觀念的最大基礎就是建立在人們之間相互的思想交流之上。沒有這樣的基礎,也就沒有人的觀念的正常活動。孔狄亞克舉例來加以證明。他說,從森林裡找到的一個由熊餵養大的孩子,雖然他是 人,但由於幼小就被剝奪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他就失去了正常人觀念活動固有的特徵,因而他不可能具備人類的觀念。在這裡,孔狄亞克看到語言在形成人們觀念 中的作用。他認為人們是藉助於語言符號來組成自己的觀念的,這證明了精神的能動作用。但語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漫長的歷史演化發展的結果。一定的語言符 號都與該符號創製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精確地表達語詞,就必須把自己置身在感覺和觀看事物的環境里。這樣就可以避免由於濫用符號引起的意義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