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揚
美籍華人作家
黎錦揚(1915—2018),男,“黎氏八駿”之一。以英文寫作打入西方文壇的美籍華人作家的先行者。年輕時代在國內曾先後求學于山東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4年赴美國留學,畢業於耶魯大學,定居美國。
旅美四十多年,創作《花鼓歌》《天之一角》等十餘部英文小說,及《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
黎錦揚生活照
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他有幸被聘到雲南邊境為一位少數民族土司的姨太太當英文翻譯。
1941年黎錦揚畢業自西南聯大。已經來到重慶的黎錦熙驚訝地遇到慌慌張張的小弟,落魄之狀,讓他頓生憐憫。他果斷地當掉了黎錦揚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兩套新西服,強行將他送上了去美國的郵船。沒想到。他這一雙腳踏上美洲大陸后就在此生下了根。可以說,大哥黎錦熙是他生命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精神嚮導。“我就這麼胡裡胡塗地來了。”黎錦揚進了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比較文學系時,他的夢想還不過是將來回國,在大學里混個教職,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後塵。一個在中國一家電影廠當廠長的親戚來美國訪問,順道看望了黎錦揚。”你應該去學劇作,將來到我那兒工作,”親戚說。黎錦揚覺得戲劇是個頗具誘惑的行業,於是離開哥大,轉學到全美最好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劇作系。
一九四七年,將滿三十的黎錦揚從耶魯畢業了,他的簽證也失效了。正當他打點背囊準備”海歸”時,有朋友叫他別忙,最好等移民局來趕,因為那種情況下,移民局會提供路費。這時黎錦揚已把出國時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覺得這主意好,於是去找了份工作,然後坐等移民局請他上路。
他先在加州的一所陸軍語言學校教中文,那裡的張大哥傳授給他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包括怎樣追女孩子,什麼樣的女孩子可以追,什麼樣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後來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寫進了《花鼓歌》。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英語電話,不等對方把話說完,他趕快說:”我知道了。你們準備叫我幾號回去?”好幾個來回問答后,他才明白過來,對方不是移民局的,而是《作家文摘》(Writer’sDigest)的編輯打來的,原來是他投給該雜誌的小小說獲了頭獎。
後來他又到舊金山中國城給一家中文報館寫八卦專欄。這是一張專給老年人看的大字體報,由此他認識了一些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華僑們。
他租住在一家菲律賓酒吧樓上的一間陋室里,開始醞釀起一個長篇小說。
1956年,這部名為《花鼓歌》的小說脫稿了,然而,它的問世卻經過一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周折。女經紀人AnnElmo自告奮勇地願意作他的經紀。卻費了一年也沒能推銷出去,最後只好對他說:“這樣吧,我再試最後一次,再不成,你就改行做別的吧。”這一次Ann索性把小說送給一家很有名望的﹑而且十分挑剔的出版商。
這家出版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投稿,編輯們沒法親自閱讀所有的來稿,因此雇來人們專門讀稿,進行第一輪篩選。《花鼓歌》被送到一位卧病在床的退休老人手上,這是老人一生中閱讀的最後一篇文字。他已經奄奄一息,讀完稿子后實在沒有力氣書寫三頁紙的書評,僅憑著最後一口氣地在書稿上寫下兩個字:讀它!然後便與世長辭了。去世老人的臨終留言驅使編輯去拾起這本書。
果然,小說出版后,很快爬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緊接著,不少人來探詢改編版權。本來Ann幫他鎖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獨立電影製片商的五萬美元買斷電影版權;另一個是百老匯的劇作家兼製作人JosephFields的三千元買劇本改編權。
黎錦揚想當然地決定接受第一個offer。他特意買了啤酒慶祝即將到手的五萬美金。他並沒有喝酒的習慣,兩瓶啤酒下肚后,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中午酒醒后,經紀人打來的電話,祝賀他做了個正確的選擇,說她自己已經和Joseph簽完了約。黎錦揚迷迷糊糊地:“我什麼時候說要和Joseph 簽約的?”,“昨天晚上,你不記得了?”
事後表明黎錦揚在酒醉后確實做了個正確的選擇,因為Joseph請到百老匯音樂劇最傑出的搭檔為《花鼓歌》作詞作曲,他們是Rogers和Hammerstein,他們的作品有家喻戶曉的《音樂之聲》。黎錦揚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會和這兩個天才合作。
小說的出版使黎錦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暢銷書作者。
《情人角》(Lover’s Point) | 《處女市》(The Virgin Market) | 《金山姑娘》(The Land of the Golden Mountain) | 《花鼓歌》 |
2018年11月8日在美國洛杉磯逝世,享年103歲。
黎錦揚與兄弟
黎松安是個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為了讓這些兒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他辭官不做,回到家鄉辦起了一個新型學校——長塘杉溪學校。這個學校不只是講授《四書》《五經》,還傳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型課程。黎氏八個兄弟在這所新型學校里,接受了很多新知識、新學問,也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進取精神。這就為他們卓有貢獻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