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廟

湖北省荊門市白廟

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白廟街道辦事處白廟路與五一路交匯的荊門石化總廠汽車運輸公司院內。

目錄

正文


【白廟】地名。
白廟坐北朝南,為土木結構,西田東壋,南坪北林,北廟南民,相距6 米,形成了一條東西長約一里地的街道。廟西有大片的水田旱地。東有一壋,名曰“馬壋”,壋底有一泉眼,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涼,是廟裡供水之地。東南為石渣坪,面積約一平方公里,下雨無泥,坪上長滿青草,所以又稱草坪。正南約一公里便是竹皮河。竹皮河南岸有一坪,坪內土冢、石碑、石雕、和尚碑林立,據說這裡便是和尚圓寂之地。廟后是一片竹林,面積約20 余畝,林中雜樹種類多而粗大。林外有一小片松林。這裡地勢平坦,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香火興旺,每逢廟會,朝拜者絡繹不絕。
白廟,據《荊門州志》記載,乾隆年初期就已修建了,離州東五里。廟門坐北朝南,青磚布瓦白牆,大門兩旁蹲立獅子,大雄寶殿闊3 間,氣勢雄偉,附屬房屋數間,路面為青石,廟宇氣勢宏大,佔地50 多畝,是當時荊門州東一帶較大廟宇。廟宇修建后,周邊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來求神拜佛,香客信徒眾多。煙火繚繞,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祈求平安,場面十分熱鬧。
白廟位於荊襄古道的重要咽喉處,是兵家必爭之地。每一次的兵荒馬亂,都禍及百姓,民不聊生。這一帶人煙稀少,土地貧瘠,山地、荒地佔70%,地多人少。當地老百姓以種植水稻為主,旱地種植高粱、紅薯、芝麻、棉花,生產力低下,產量不高,歌謠道“白廟七里崗,收成無指望,種又種得多,靠天難收上”,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因自然條件差,戰亂頻繁,土匪橫行,人們飽受各種邪惡勢力的蹂躪與欺壓。為祈求神靈的保護,有百戶人家自發集資,興建了一座廟宇——百廟,可能是因為白牆的原因,加之諧音,時間長久,就演成了“白廟”。白廟因此而得名。
1949 年2 月4 日,荊門古城解放,荊門縣第一區區政府機關設在白廟廟宇內,管轄高店鄉、牌樓鄉、革集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