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包

爐包

水煎包,特色傳徠統風味小吃,屬豫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東京汴梁城(古都開封),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在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則稱呼為“鍋貼”,主要在山東東營市、濱州市、淄博市、菏澤市部分區域流傳,今天主要以利津水煎包菏澤水煎包最為著名。利津縣街道上分佈著很多各具特色的“水煎包鋪子”,而那些色澤金黃,外脆里嫩的水煎包更是十里飄香,讓人口水直流。菏澤水煎包列為中國十大包子。

簡介


爐包
爐包
魯西南地區稱之為 —— 水煎包又煎包
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製,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后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各縣徠市均有從事此業者,生意甚好,很受當地居民及旅遊者的歡迎。其形狀根據各商家不同,水煎包形狀和大小有異,形狀如柿餅的,上下有呈金黃香脆的紙狀面片,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可為素菜、羊肉、牛肉、豬肉多種。調餡主要是求鮮,當日調餡,當日做完,肉或素菜加蔥、姜、五香粉、香油、鹽調製。
餡是一方面,用火、用油、用面也是重要因素。包子皮為發麵皮,太老太嫩都會影響包子的質量,包子皮如果是死面的,那就成為在膠東一種叫做鍋貼的小吃了。在特製的平底鍋內刷上底油,油不宜過多或過少,把包好的包子依次順序放入鍋內,加一定數量的稀面水,蓋上鍋蓋大火煎到水干,然後逐個將包子翻個,至雙面焦黃淋上香油即成,其中點水也叫“下汗”,火候尤為重要。總之,要做到油清、面白、餡鮮。
水煎包屬於大眾風味的小吃,物美價廉,製作方面不受四季影響,它一直是當地暢銷的地方風味小吃。在曹縣大街小巷,路邊攤點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材料


精粉500克,豬肉250克,大蔥125克,酵面200克,醬油50克,香油50克,食油100克,白菜700克,精鹽、鹼面、調料面、薑末、清水適量。

製法


①將麵粉與酵面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麵糰,再鹼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40個小塊,逐個擀成小圓片。
②把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煨起,再將切碎的姜、蔥與調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後再放上剁碎,壓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勻成餡。
③用皮包上餡成大圓餃子,俗稱扁食,似相公帽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的鏊子上(專用鏊子),擺滿為止,淋入食油50克,蓋上蓋煎5分鐘,再倒入800克白麵湯清水內兌入少許麵粉攪成麵湯,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蓋住燜煎5分鐘。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大翻鏊,離火即成。食用時用小鏟鏟入盤內即可。

特點


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