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壩村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的下轄村

陸壩村地處成都市區外南,系武侯區金花橋街辦的下屬自然村,幅員面積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00畝,轄8個村民小組,719戶,總人口2163人,外來人口12000餘人。

基本概況


村莊一角
村莊一角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陸壩村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實踐“三個代表”,立足自身優勢,主動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大格局,支持以人為本,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招商引資和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不斷探索和實踐,業已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進步、農民得實惠的路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村組織上下團結務實、以人為本、傾力服務發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普遍認同和支持,近幾年來從未發生一起由於村、組幹部不廉潔或玩忽職守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全村和諧穩定,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先後獲得省級文明村、成都市優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開革開放以前陸壩村還是傳統的農業大村,基礎差底子薄,人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改革開放后,陸壩村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開始因地制宜地發展一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
 些農副產品初級加工業,並適時引進發展其他產業,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上世紀末,成都鞋業基地落戶武侯區金花片區,陸壩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對此,陸壩村兩委會及時審時度勢,迅速轉變工作思路,有效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集中民智搞建設,凝聚民心促發展,緊密依託毗鄰成都鞋業基地和武侯科技園的區位優勢,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全村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科學規劃布局村內工業園區、生活居住區和道路建設,主動承接有關產業發展。通過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積極為鞋業、印務業、機械製造加工業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全村經濟迅速進步。截止目前,陸壩村共引進企業196家,其中規模企業8家,總投資近10億元。作為陸壩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村級集體經濟也發展勢頭良好,該村通過“滾雪球”發展形式和爭取信貸資金,準確定位“寫字樓”經濟發展模式,先後修建了6座辦公樓、7座廠房用於出租,並有效利用場地資源開展商業活動擴大收益,現累計實現村級集體資產上億元。2007年,全村實現稅收2070萬元,實現人均純收入7500元。

社會事業


隨著村經濟的發展壯大,村級財力逐步提高,為建立村民集體福利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陸壩村從1992年開始了從減到免農業稅的脫變,
學校
學校
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向農業和農民的“反哺”。現在陸壩村已在全村範圍內實現了“少能有學,老能有靠,病能有醫”的良好村級福利體系。一是從2002年起率先在全省推出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對考上大學本科的學生一次性獎勵4000元,每逢“六·一”節向全村兒童發放61元過節錢。二是從2002年起試行對全體村民發放醫療補助,並逐年增加標準,現已增加到每人每年200元,同時從村級自有資金中提取2%作為大病統籌基金,用於幫助那些沒有錢治病或因病致貧的困難群眾。三是從1998年起開始為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現行標準為每人每月180元;每月30日,村黨支部還給當月過生日的老人集體祝壽,發放80元的生日紅包;重陽節舉辦“九九夕陽紅宴”,發放“九十九元長壽紅包”。四是從2007年7月1日起實行全體村民糧油全供給:每月29日,每位村民將從村委會領取一袋珍珠米,逢年過節還將領到泰米和5公升食用菜油。

村務工作


為了全方位實現民主理財和村民自治,把村兩委會的工作全面納入“陽光軌道”運行,促進經濟社會事務廉潔、高效、科學、規範開展,陸壩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務、
村務研究
村務研究
財務公開辦法。首先是採取“一賬兩式”的方式實行公開,即一套賬採取全區統一設計的專業公布方式進行公布,做到規範化運作;同時又製作一套流水賬式財務公開專欄,採取“滾動式”方式通俗易懂地公布村社財務,確保每個村民都能對村、社的土地流轉、財務收支都能看得明白,搞得清楚,確保村民“心中有桿公平枰”;二是在各社建立了由8戶家庭代表組成的民主監督小組,採取“半輪換”模式,每月實施一輪民主監督,不到兩年時間即可實現全部農戶輪流監督一次,從而讓每戶人家都能有機會平等地、深層次地參與財務管理;三是村上專門成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群眾代表參加的民主理財小組和財務監督小組,每月定期對本村和社級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審核,從組織途徑再加“保險”確保全村財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真正做到交給群眾一本明白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