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衣
王式廓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素描稿
《血衣》是畫家王式廓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素描稿,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作品取材於中國國土地革命鬥地主的場景,畫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正舉起血衣的瞬間。描繪了激憤的人海與起伏的山巒。在沉鬱渾厚的黑白色調中匯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訴。該畫作深刻地反映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北方農村發生的驚心動魄的生死鬥爭,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土改運動的歷史功績,描繪了農民群眾向地主階級猛烈進攻的戰鬥姿態,顯示出億萬覺醒了的奴隸不可阻擋地向解放路上迅跑的鋼鐵意志。是反映中國農民政治覺醒的作品。
【作者信息】王式廓(1911~1973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藏品現狀】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血衣》這幅素描作品,一畫再畫,畫家以生命為代價對藝術的完整性作出了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到生活中,為《血衣》的創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畫了大量的農村老漢形象,可以說,他是在大量的農民肖像寫生中,經過不斷的加工,提練、醞釀了《血衣》的人物。對於這幅巨型主題性情節繪畫來說,追求藝術的完善性,其難度遠非小品所能比擬的。王式廓多年的嘔心瀝血的奮鬥,1959年素描作品《血衣》完成了。
《血衣》作品取材於我國土地革命鬥地主的場景,畫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正舉起血衣的瞬間。描繪了激憤的人海與起伏的山巒。在沉鬱渾厚的黑白色調中匯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訴。
1973年作者完成油畫稿大小為23厘米×40厘米,是作者去世前的重要作品。
鉛灰的天空下,聚集著憤怒的人群;逶迤的群山,注視著地主莊園門前的激烈鬥爭;凄厲的寒風,伴和著一個婦女的血淚控訴。在畫面中心的石階上,身穿黑衣的青年婦女,迎著呼號的北風,雙手展示一件染有斑斑血跡的男式白上衣,由於極度悲憤,她的身體向後扭轉,頭部側向一邊。在她的面前,跪著一個年幼的孩子,他抱住了母親的雙腿,瘦削的臉轉向左方,用恐懼、憎恨的目光,注視著站在石階下的身穿黑長袍、矮胖、禿頂、面部肌肉下垂的地主。在地主莊園門口,主席台上,坐著身背武裝帶的土改工作隊隊長、全神貫注埋頭疾書的記錄員,還有站立著主持鬥爭會的貧農團主席,他們都在凝神傾聽受害者的控訴。廣場上,人山人海,有被共同的命運深深激動了的農民;滿臉皺紋、頭髮蓬亂、雙目失明的孤苦老婦人,她那伸向空中的顫抖的手,撲向仇人的動勢,彷彿要索回失去的親人;蹲在地上的憨厚的老農,用粗大的手展開了吃人的契約字據;被毆打致殘的青年,激憤地捏緊了拳頭,他的母親費力地彎下腰去扶著自己心愛的兒子;還有手持拐棍咬緊嘴唇、眯縫雙眼的白髮老人,想衝上前去的中年人,手持紅纓槍的貧農積極分子,在受害者失聲悲泣的一剎那,所有的人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胸中燃起了仇恨的火焰,用劍一樣的目光刺向那個膽顫心驚的地主。
王式廓(1911-1973)從小生長在農村,具有像農民一樣質樸的性格,參加革命后又長期和農民接觸。后又受過高等教育,就讀於北平美術學院,杭州國立藝專,上海美專。1935年赴日本考入東京美術學校,1937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是具有廣泛文化素養的革命者,他在民族民主革命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里成長起來,特定的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和所具有的才華,使他的藝術在穩健中躍動著激情,在質樸中蘊含著深邃,在艱澀中透露著明朗與豁達,而他的藝術表現的焦點,始終對準著我國現代史上貢獻卓著的淳樸的農民。
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誠摯的語言划刻了不同時期人物的精神氣質,給人以十分鮮明的歷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從1953年到1959年所畫的主題性創作。
王式廓在1959年以後,又為西《血衣》,作了許多的努力,素描《血衣》雖獲得廣泛的讚譽。但王式廓只把它作為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階梯。1973年六十多歲的王式廓又著手續繼畫《血衣》,他在1963—1973年的油畫草圖中,對《血衣》右下角構圖又作了重大的改動。王式廓對藝術的探索沒有絲毫苟且和妥協,他處處表現出了一個真誠藝術家的最可寶貴的品質,《血衣》展現給我們的是畫家對起來革命的中國農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藝術的認識。他一直遵循著革命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血衣》就是用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的。應用寫實的語方,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和客觀歷史,同時也真實地表現畫家本人的主觀世界的情感,認識和理解。《血衣》題材來源於生活以寫實的手法,真實再現了土地革命時期鬥地主的場景,反映了當時兩種階級矛盾衝突,畫家的某種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
1947年,王式廓隨部隊撤出延安,在華北輾轉的兩年間,正值全國土地改革進入熱火朝天時期,他親自參加並目睹了無數的批鬥會、控訴會,農民兄弟的悲痛、憤怒、仇恨,與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產生強烈的共鳴,在內心引起激烈碰撞。
1950年,王式廓開始醞釀表現土改主題的《血衣》並開始搜集創作資料。
1954年,開始《血衣》的創作。
1959年,完成了素描作品《血衣》。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吳爽:該作品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最為重要的一件主題性素描創作,它凝聚了王式廓先生的無限心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是一件用生命譜寫的藝術豐碑。
2019年10月,該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主題
作者素描草圖(4張)
該畫作主題是表現土地革命時期的對敵鬥爭。面面一切人物都直接、間接地和這個中心思想聯結在一起。作者把受壓迫最深重的控訴者或即將進行控訴的農民集中在一起,置於畫面中心,以求揭露封建惡羈地主過去的種種罪惡活動事實,表現受難者的憤恨。作者強調農民向地主鬥爭是主要方面,農民的鬥爭正是由於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與迫害所激起的。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於群眾中先進分子的覺悟,由於廣大農民階級的政治自覺和堅決的鬥爭意志。以及鬥爭的正義性和群眾的自信,地主在聲勢浩大的群眾威力之下。不能不低頭,不能不服輸。雖然地主的眼睛和手勢流露出他內心深處並沒有服,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群眾奮起堅決鬥爭的發展趨勢看,封建地主階級必然要被徹底打垮,新的生產關係必然會建立。人民就要起來自己當家做主。表現矛盾鬥爭,揭示矛盾鬥爭的主要方面——這也就是作者所希望展示給觀眾的主題。
技巧
局部圖(5張)
血衣
《血衣》藝術風格質樸、渾厚,畫家通過自己對藝術形象強烈鮮明的感受,對人物造型的準確的把握,以精湛的藝術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達到認識和表現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形似與神似的統一,表現與再現的統一。《血衣》中,無論是雙目失明的母親,持血衣控訴的婦女,持字據的老漢,殘廢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鮮明地洋溢著作者對主人公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於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過巨大不幸的婦女,她的痛苦,哀傷和憤怒,都在形象的動態中表現出來。人物再現的真實,更揭示出人物內心世界。更加表現出她久經磨難的經歷和剛毅的性格。畫家從現實主義出發,用黑白對比的手法,奔放粗獷的線條,對人物細節的虛實處理達到了畫面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與內心世界渾然一體。
造型
草稿(一到三版)(3張)
血衣
對比,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該畫靜與動、大小與高低、黑白與明暗、繁與簡、直線與斜線的對比,都是依據作品的主題、人物組合的重要與次要、人物感情的強與弱而變化。例如:高舉的血衣,老母親和前面一組人連成一條斜線,表現激動的情緒;後面的群眾,為了強調聲勢的壯大,運用了平線,而過於平靜又不符合主題內容的要求,於是以山勢的起伏斜線與之相呼應和對比:台階的斜線也是用來打破畫面的平靜,均衡之感的。
《血衣》藝術風格質樸、渾厚,畫家通過自己對藝術形象強烈鮮明的感受,對人物造型的準確的把握,以精湛的藝術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達到認識和表現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形似與神似的統一,表現與再現的統一。《血衣》中,無論是雙目失明的母親,持血衣控訴的婦女,持字據的老漢,殘廢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鮮明地洋溢著作者對主人公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於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過巨大不幸的婦女,她的痛苦,哀傷和憤怒,都在形象的動態中表現出來。人物再現的真實,更揭示出人物內心世界。更加表現出她久經磨難的經歷和剛毅的性格。畫家從現實主義出發,用黑白對比的手法,奔放粗獷的線條,對人物細節的虛實處理達到了畫面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與內心世界渾然一體。
血衣
王式廓積累了豐富的形象思維的經驗。他說:“人物的運動姿態,和表情是表達人物思想和情緒的根本語言,”在他的《血衣》作品中恰恰體現了他的這種藝術思想,也應用了這種思想,使《血衣》中人物塑造拋棄了模式化的表情,而以瞬間的姿態動作和恰當的位置和角度,找到了合理的細節與形式感,畫面以敘述性情節充分的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特別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王式廓認真體會毛澤東關於深入生活的教導,並逐漸明確了“深入生活主要是研究人,理解生活主要是理解人”的藝術主張,形成了自己的創作思想與道路。
王式廓是革命美術運動的實踐者,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鑄成了王式廓藝術素質特色,他畢生追求深入地刻化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在人物素描上注入了無數心血,《血衣》是他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晶。1973年4月,他接受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油畫《血衣》的創作任務,到河南安陽、鞏縣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幾天中,王式廓每天帶病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留下了幾十幅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農民油畫肖像珍品,最終因勞累過度手握畫筆倒在油畫架旁。不過,付出最終還是會有回報的,大型素描《血衣》完成後,轟動一時,幾乎家喻戶曉。在第四次全國文藝代表大會上,《血衣》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之一。
當這幅油畫的素描稿還在畫室的時候,就已經刊登在《美術》1957年第二期的封面上,這一期還發表了高焰的評論《更高地舉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旗幟--讀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畫“血衣”有感》。
這是一幅影響面極寬、影響力極深的作品,通過它,人們學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又學到了那有著深厚生活基礎的素描技巧。高焰在評論中指出:“很必要提倡像'血衣'那樣辛勤艱苦、不惜付出極大心血的勞動態度,提倡像孕育'血衣'這樣的作品時,所遵循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提倡和鼓勵創作重大主題的作品,以滿足人民最迫切的需要。”可是到了1963年,《美術》第5期發表了林冰溫的文章《評〈血衣〉》,從三個方面對這件作品提出了批評意見。1964年第6期的《美術》又發表了丁勇發的文章《分歧從哪裡來--駁林冰溫對〈血衣〉的評論》。但是經過10餘年,人們始終沒有見到《血衣》的完成稿。直到1973年作者才完成油畫稿,是作者去世前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