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肉絲

榨菜肉絲

徠榨菜肉絲是四川省傳統的名菜,屬於川菜。此菜在四川家庭和中低檔飯館常年製作,原料易得,操作簡便,鹹淡適口,脆嫩鮮美。

所需食材


凈瘦肉三兩、榨菜二兩五錢、醬油四錢、混合油一兩、蔥白一兩、水豆粉一兩、鮮湯一兩五錢。

製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豬裡脊肉200克
榨菜100g
香菇8個
青椒半個
生抽2湯匙
澱粉5克
料酒半湯匙
生薑絲少許
蒜頭三瓣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肉絲切好,加半湯匙料酒半湯匙生抽五克澱粉腌十分鐘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香菇切片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榨菜洗凈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中椒切絲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薑絲和蒜頭放油鍋炒香后撈出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放入腌好的肉絲翻炒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加入香菇翻炒出水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榨菜絲翻炒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炒均勻后加1.5湯匙生抽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翻炒均勻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加入中椒絲翻炒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出鍋

做法二

用料徠
食材用量
挂面條1把
豬裡脊200克
榨菜150克
蔥碎適量
辣椒3個
白糖1小勺
生抽2勺
醬油1勺
幾滴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裡脊肉切細絲。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裡脊用少許料酒,鹽,油,澱粉抓勻腌制15分鐘。榨菜切細絲,我用的榨菜絲。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香蔥切碎,辣椒切好。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燒熱油將腌好的肉絲下鍋煸炒至變色盛出。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重新置油,把蔥碎和辣椒下鍋爆香。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榨菜下鍋翻炒。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肉絲倒進去,加半勺白糖,2勺生抽,1勺醬油,適量鹽。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入半碗水進去燒開,滴幾滴醋進去煮到湯汁濃稠關火。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細麵條水開后煮熟。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麵條盛碗里加上榨菜肉絲,喜歡喝湯的可以加上半碗煮麵的湯。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家常飯最好吃。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挂面適量
即食榨菜1袋
瘦肉40g
1/2小勺
醬油1勺
植物油適量
蔥、姜少許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袋裝即食榨菜過水幾次,濾去表面調料,這樣處理后的榨菜絲不會過咸,且鮮味突出。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瘦肉切絲,與榨菜絲相同粗細。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加1勺水,1勺澱粉,少許芝麻油調勻。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熱鍋熱油下肉絲炒至變白,用鍋鏟扒到一邊。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下蔥薑末、椒圈和榨菜絲煸香,再和肉絲一起翻炒入味。(因袋裝榨菜有鹽分,不需再放鹽,重口味酌情處理)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加入700ml開水煮沸,下1勺醬油,少許胡椒粉,岀鍋。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沸水下挂面,開鍋加50ml涼水,煮至想要的硬度。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撈起放碗里。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倒入湯汁,放上榨菜肉絲,撒蔥花點綴。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擺上簡單的小道具凹造型拍照,一則點題,二則突出主題。

食用須知


1、榨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它有“天
各式榨菜肉絲
各式榨菜肉絲
然味精”之稱,富含產生鮮味的化學成分,經腌制發酵后,其味更濃;
2、現代營養學認為,榨菜能健脾開胃、補氣添精、增食助神;
3、低鹽保健型榨菜還能起到保肝減肥的作用;
4、飲酒不適或過量時,吃一點榨菜可以緩解酒醉造成的頭昏、胸悶和煩躁感。

歷史文化


四川榨菜,產地頗多。但是,在歷次評比中,以涪陵珍溪菜廠生產的榨菜,質量最佳。涪陵是榨菜的發源地,據記載:在十八世紀初,涪陵所產“青菜頭”肉白而厚,質地脆嫩,煮炒均可。但當時僅用於鮮食或作泡菜之用,是當地人民冬季的大宗蔬菜品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涪陵城西洗墨溪有一個叫邱壽安的人,以農為業,因當年風調雨順,青菜頭豐收,家裡雇請的長工鄧炳成、羅興發,見青菜頭吃不完,又賣不掉,就將剩下的部分,用加工大頭菜的方法,以一種簡單的木製工具,把菜頭中的水分榨出一部分,經過胳制,裝了兩壇。因為在製作中經過木榨,故取名榨菜,作家庭常年食用。後來邱壽安將其中的一壇,送給在湖北宜昌所設“榮生昌醬源”的弟弟邱漢章。漢章在一次請訂貨客方吃飯的席桌上,把哥哥送給他的榨菜開壇作隨席上桌。不料客商一嘗覺得鮮香脆嫩,十分可口,確為其它腌菜所不及,便間其詳,邱稱為老家特產,后客戶爭相訂購。邱漢章將此訊息轉告了在涪陵的哥哥邱壽安,第二年邱壽安便將所有佃戶的佃租,改收青菜頭,並且在市場掛牌收購,請鄧、羅兩人為技師,生產了八十壇榨菜,仍運往宜昌銷售,被客戶一搶而光,獲利頗厚。從此,他順勢在涪陵開設了榨菜加工作坊,生產榨菜。產量逐年擴大,名聲不腔而走。1912年運往上海試銷,廣受歡迎,促使他在涪陵正式創辦“道生恆菜庄”,專門生產榨菜。這是四川榨菜史上的第一家作坊。自此以後,人們見此有利可圖,爭相打聽其加工方法,相繼辦起廠來。1920年,歐兼勝、駱培之又以此為業。1915年江北縣的洛漬,1928年巴縣,1931年長壽縣,直到 1935年,榨菜生產已遍及四川東南部的 11個市縣、38個鄉、鎮,作坊竟達八百餘家,年產量達 30萬擔,且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由於榨菜有乾濕合度,鹹淡適口,鮮香脆嫩,葷素均宜,食用極便的特點。故享譽極高,與歐洲的酸黃瓜,西德的甜酸甘蘭並稱為世界三大鹹菜。如今,榨菜已作為專用名詞,載入詞書,可見其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