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永泰古城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歷史遺迹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泰古城
中國歷史遺跡
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紮在這個城堡內。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
永泰古城圖片
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瓮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周長1717米,牆高12米,城基厚6米,佔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瓮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永泰古城圖集
永泰城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
城牆上有炮台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瓮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十日的大戰之後,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收復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也摧毀了這裡原來的要塞。
此後,晉陞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築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於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發展的多重要義。
南依老虎山,東北接永泰川,西臨大砂河的永泰古城,雖然一度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但最近幾十年,已經瀕臨滅頂之災。
1953國家開始大規模搞建設,後來又是破四舊立四新。到了1958年,全國開始大鍊鋼鐵,永泰城裡100多棵大樹被盡數砍伐,城裡明清時期的廟宇高樓,也被一拆而空……
從景泰縣城出發,乘車大約45分鐘后,依稀可見永泰城牆。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儘管已經到了3月底,枯黃的土地上卻沒有一點生機,一陣大風過後,黃土捲起的煙塵瀰漫在田野里。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後來才有景泰城。”景泰是歷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跡很多。
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
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台,據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閆致祥說,這是明清時期用於防範的信息台(當地人稱為烽火台),如果發現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台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佔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裡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台(現已拆毀),台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台,紅漆明柱,雕樑畫棟。”這些古建筑後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牆,牆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
如今,由於連年乾旱,生活在城裡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陸續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87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存在……
生態惡化
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
“連年乾旱之後,村裡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古城文保員李崇仁說。今年63歲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學校長,前幾年退休后,擔當起了文保員和旅遊宣傳員。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戶,在他小的時候,永泰城內有許多古樹名木,城牆外面有護城河,城後面的松山上還是大森林,當時人們還在山上砍柴。幾乎最近20年時間,山上的樹也被砍完了,再後來由於連年乾旱,樹也沒再長起來。
在李崇仁的記憶中,古城變化最大的是氣候。“這幾年從9月份開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幾乎是大風不斷,近年來風沙更嚴重了。”李崇仁小時候永泰城的風沙從沒這麼大。“其次是雨水少了,我小時候古城雨水好,村裡種的莊稼能長一胳膊長。近年來幾乎不見雨,種的莊稼只有一尺高。”
人口銳減
村民放牧歸來。永泰古城今剩100多居民。
一個老人坐在街邊休息。這裡已是十室九空。
在上世紀50年代村裡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那時城外的草原和樹木還相當繁茂,不似現在荒灘戈壁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