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文化館

東莞市文化館

東莞市文化館前身是東莞縣文化館,成立於1953年5月。1988年7月,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后,東莞縣文化館升格為東莞市群眾藝術館,館址遷至莞城區向陽路2號。2004年升格為副處級單位,更名為東莞群眾藝術館,2012年初,更名為現用名。2005年,遷至南城區石竹路9號。2016年3月,東莞市文化館新館(東莞市民藝術中心)正式啟用。東莞市文化館是東莞市“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創作中心、培訓中心、資源配置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群文理論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東莞市政府設置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直屬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管。

基本信息


東莞市文化館前身是東莞縣文化館,成立於1953年5月。1988年7月,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后,東莞縣文化館升格為東莞市群眾藝術館,館址遷至莞城區向陽路2號。2004年升格為副處級單位,更名為東莞群眾藝術館,2012年初,更名為現用名。2005年,遷至南城區石竹路9號。2016年3月,東莞市文化館新館(東莞市民藝術中心)正式啟用。
東莞市文化館是東莞市“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創作中心、培訓中心、資源配置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群文理論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東莞市政府設置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直屬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管。

發展規模


截至2010年底,全館職工總數為61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54人,業務人員43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副高職稱8人,中級職稱23人,業務人員佔全館職工的70.5%;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美術、攝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類別。館內設辦公室、文藝創作輔導部、綜藝開發部、文藝培訓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資產部(新館籌建辦)。
東莞市文化館新館座落於東莞市民藝術中心,於2016年3月正式啟用,按“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標準建設,總投資達2.59億元,建築面積約2.8萬㎡,分為“3+8”功能區域,即3大主樓(綜藝樓、非遺展廳、群星劇場)、8大功能區域(非遺區、培訓區、演藝區、創作區、數字體驗區、活動區、展示區、服務區),可全方位滿足市民多樣文化需求。其中,綜藝樓配備了公共講座教室、舞蹈排練室、創作室、曲藝室等37間功能室,能同時容納2000多名群眾參與培訓。群星劇場主打全市大型群文活動和文藝演出等功能項目,能同時容納近1000名群眾。非遺展示廳設有莞香、莞味、莞音、莞風、莞韻五大區域,是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平台。
長期以來,東莞市文化館在業務工作中狠抓文藝創作,著力打造文藝精品,輔導創作的《三個蘿蔔一個坑》、《夢·鄉情》等一大批作品獲全國“群星獎”等獎項;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開展各類文藝培訓和群眾文化指導,如“名家課堂”、“走進藝術”、“百場培訓”等活動深受群眾喜愛;注重加強群眾文化理論研究和傳統民間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積極探索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新路子,先後出版了《東莞木魚書》(5集)、《東莞民間音樂集成》、《東莞群文論文集》、《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下冊);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有影響的、示範性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如絢麗大舞台、都市彩虹、東莞歌唱節、廣場舞蹈大賽、青年舞蹈大賽、小戲小品創演大賽、少兒藝術花會以及東莞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展覽等都獨具特色,並成為東莞群眾藝術品牌活動,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尤其是近年來開展了以“文化新城”建設為重要載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並在國內引起良好的反響。
大力弘揚先進文化,積極傳播精神文明,東莞市文化館始終堅持貼近時代、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宗旨。在推進東莞“文化名城”建設的過程中,東莞市文化館將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著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有效提高群眾文化品位,為東莞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名城發揮更加重要的機構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