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樓鄉
東樓鄉
東樓鄉位於忻府區城東6公里處,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典型的近郊區型鄉鎮。全鄉轄七個行政村,其中,除東樓、段庄外,前郝、后郝、南肖、北肖、西樓現已划入城市規劃區,前郝村列為29個城中村之一。全鄉總面積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001畝,常住人口18163人(2017年),漢族最多,另有土家族、朝鮮族、蒙古族、白族、苗族、黎族6個少數民族,是全區面積最少的鄉鎮。
全鄉具有“區域優勢突出、交通便利發達、產業布局合理、設施完善配套、土地肥沃高產、經濟活躍靈動、政府清正開明、群眾勤勞聰慧、政策寬鬆開放、人民熱情好客”等特點。
東樓鄉地處東經112°48′、北緯38°26′33″,位於忻定盆地中部、牧馬河下游平原,東西7千米,南北5.7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03人。東與北義井鄉接壤,西與長征街辦事處相依,南連與紫岩鄉隔河相望,北鄰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播明鎮。因地處城鄉結合部,距城區僅2.5公里,境內交通極為便利,向東,忻阜公路(S311)直達五台山,連接京昆高速;向西,雲中路商貿街近在咫尺,和平東街直達國道,比肩而過京原鐵路於原平與同蒲鐵路交匯;境內忻河鐵路、團結路橫穿東西,東環線(G108)、三八路縱貫南北,“村村通”水泥路面四通八達,“戶戶通”街巷硬化惠及人人,200餘盞太陽能路燈全程亮化。
東樓鄉於明洪武初年隨秀容縣併入忻州,明、清屬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國初年屬雁門道,後分屬一、二專員公署。1948年7月21日,忻州解放后屬忻縣專區二區。1953年分設為東樓鄉、肖郝鄉。1956年肖郝鄉撤併入東樓鄉。1958年東樓、義井兩鄉合併成立紅旗公社。1978年屬忻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屬縣級忻州市。1985年撤紅旗公社,設東樓鄉。2000年6月撤市設區后,屬忻府區管轄。
東樓鄉
東樓人均耕地僅1.38畝,遠低於全國和省市區的平均值。因人多地少,群眾多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歷史上東樓人就以經商著稱,東樓張氏為忻州四大商家之一,段庄石氏足跡遍及三省多地。改革開放之後,勤勞聰慧的東樓人民繼承吃苦耐勞的傳統,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現已形成建築裝潢、管道安裝、交通運輸、養殖販運、倉儲物流、餐飲服務、苗木花卉、農產品加工八大支柱產業,在全區的三產中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其中建築裝修從業人員 的比重約佔60%左右,基本實現了人人有職業、個個有技能,三產收入現已佔到全鄉經濟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均純收入已突破8000元大關,為全區之首。
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東樓鄉黨委、政府將團結和帶領全鄉人民,始終以“進位爭先、負重趕超”的決心,按照“產業富民、商貿強鄉”的發展戰略,搶抓“五區”建設機遇,不斷開拓創新,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拉動、典型帶動、政策推動”,以“信立忻州,德贏天下”的這份熱誠,以“宜居宜業宜游”的這方熱土,以“親商、安商、扶商”的服務理念,以“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目標,以“全過程、專業化、高績效”的服務承諾,全力在投資環境上狠下功夫,誠招八方有識之士,恭迎四海好友賓朋。
東樓鄉共轄東樓、西樓、南肖、北肖、前郝、后郝、段庄七個村。因相對集中,俗稱“東南西北前後段,騎上車子隨便轉”。東、西樓村,據古碑記載,隋朝時曾築有“望萱樓”,故得名“樓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牧馬河水泛濫,從芝郡決口改道,稱為“麻河”,“望萱樓”被沖毀,樓村由此分為東、西兩村,並沿用至今。南、北肖村,自唐朝至清光緒時,本名“蕭村”,后因部分村民向北遷徙建村,遂一分為二,后“蕭”簡化為肖。前、后郝村,光緒《直隸忻州志》中記為“前後合村”,《村志》則稱明朝以前郝姓為大戶,故以姓為名,后郝氏於元末舉家遷往河北,村名沿用至今。現住戶均為明初從臨汾洪洞、朔州馬邑遷移而來。明萬曆初年,因“三聖廟”選址意見不合,分為前、后郝村。段庄村在乾隆《直隸忻州志》中記為“叚家莊”,叚字多音,此處應讀“霞”,古姓之一。“叚家莊”因何更名為“段家莊”,已無據可考,疑為筆誤。
中學1所,教師39人,學生335人(1978年建社中);小學7所,教師82人,學生876人;計劃生育方面,女性絕育1469人,上環1788人,獨生子女148戶280人;出生率10.59%。東樓鄉醫院,醫護人員35人(原衛生院建於1955年,新院建於1977年)。東樓衛生所,醫護人員8人;西樓衛生所,醫護人員3人;南肖衛生所,醫護人員4人;北肖衛生所,醫護人員3人;前郝衛生所,醫護人員3人;后郝衛生所,醫護人員3人;段庄衛生所,醫護人員3人。全鄉合作醫療人數14880人。
東樓鄉
全鄉共轄東樓、西樓、南肖、北肖、前郝、后郝、段庄7個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