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橋鎮

保山市騰衝下轄鎮

猴橋鎮隸屬於保山市騰衝,位於東經98°5′21″~98°25′23″,北緯25°6′1″~25°37′43″。猴橋鎮地處騰衝西部,東鄰滇灘、固東、馬站三鄉鎮,南接中和鎮,西與德宏州盈江縣盞西鎮、支那鄉毗鄰,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72.8公里,全鎮面積1086平方公里。猴橋鎮下轄9個行政村,人口25919人(2020年)。

2013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7.0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521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2.77億元。

歷史沿革


1950年10月,設騰衝縣第八區(轄古永、中和,區公所設於中和郭家營),古永範圍為第六村至第十村。
1952年12月,村改鄉,古永境內共設7個鄉。
1955年底,調整鄉級政區,古永縮編為5個鄉。
1957年1月,中和從第八區劃出歸人第三區j’以古永為第八區。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古永取名“樂園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改名古永公社,1961年4月增設輪馬公社。
1963年1月,古永、輪馬兩公社合併改為古永區(大公社)。
1970年12月,復改為古永公社。
1984年11月,取消人民公社體制,古永公社又改名古永區。
1988年1月,改名古永鄉,同年8月,改設古永傈僳族鄉。
2000年6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古永傈僳族鄉,改設猴橋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猴橋鎮位於東經98°5′21″~98°25′23″,北緯25°6′1″~25°37′43″。地處騰衝西部,東鄰滇灘、固東、馬站三鄉鎮,南接中和鎮,西與德宏州盈江縣盞西鎮、支那鄉毗鄰,東距騰衝城區52公里,西北與緬甸接壤。有南1~4號界碑,北1~2號界碑,國境線長72.8公里,全鎮面積1086平方公里。

氣候

猴橋鎮由於百分之九十以上屬高、中山區,印度洋孟加拉灣西南來的暖熱季風至此被抬升,形成降水量多、氣候寒冷的特點。雖屬亞熱帶,但其綜合氣象指標具有明顯的溫帶特徵。猴橋鎮全年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2℃,平均氣溫13.7℃。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霜期130-170天。

地貌

猴橋鎮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南北長54公里,東西寬28公里,平均海拔2139米,最高的狼牙山3664米,其次是五台山、尖高山、野牛坡等山峰,最低是拉卡河交檳榔江處1040米,海拔差2624米,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715米。全鎮多為山區、半山區地帶,面積佔90%以上。

自然資源


礦產

猴橋鎮物產資源豐富,硅礦儲量較大。礦產資源豐富,品位較高,有金、鐵、錫等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種,尤其是硅礦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具有較大的開採價值。

林業

猴橋鎮林業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達450多萬立方米。

水利

猴橋鎮水利資源豐富,主要以檳榔江水係為主,有古永河、輪馬河、膽扎河、三岔河、黑泥塘河、燈草壩河、奇溝河、松山河、拉卡河共九條支流,水能蘊藏量約85萬千瓦。

動物

猴橋鎮境內物種豐富,生活著熊、鹿、猴、穿山甲、上樹魚等珍稀野生動物。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10月,古永設箐口(第六村)、上街(第七村)、東村(第八村)、膽扎(第九村)、黑泥塘(第十村)五個村。
1953年12月,古永改設田心、箐口、金家寨、董家村、下小街、黑泥塘、膽扎等7個鄉。
1955年底,古永縮編為田心、上街、下小街、黑泥塘、膽扎5個鄉。‘
1958年,下分設田心、上街(包括今上街:箐口、金家三村)、下街(包括今下街、東村兩村)、膽扎(包括今膽扎、輪馬兩村)、猴橋等5個管理區,管理區下分設中隊、小隊。
1961年4月,分設輪馬公社,轄輪馬、膽扎、蔡家寨、猴橋四個大隊。
1963年1月,改設古永區(大公社),下轄下街、上街i東村、箐口、田心、猴橋、輪馬、蔡家寨8個小公社。
1970年,古永公社轄田心、箐口、上街、東村、下街、輪馬、膽扎、猴橋8個大隊。
1979年,增設金家大隊:田心大隊改稱崩麻大隊。自此至今,無論稱謂怎麼變化,古永始終保持了9個村級政區的格局。
1984年11月,古永公社改古永區,下轄崩麻、箐口、上街、金家、東村、下街6個小鄉和輪馬、膽扎、猴橋3個傈僳族鄉。1988年1月,區改鄉、小鄉改村公所。
1994年8月,崩麻村改為永興村。
2000年6月,古永傈僳族鄉改為猴橋鎮,下轄9個村。

區劃詳情

2013年,猴橋鎮下轄個行政村,110個村民小組。
永興東村
箐口下街
上街猴橋
金家輪馬
膽扎

人口


2005年,全鎮人口5548戶,25362人,其中漢族20669人,佔總人口的81.5%;傈僳族4373人,佔總人口的17.24%;回族166人,佔0.65%;其他民族154人,佔0.6%。人口自然增長率8.41%o。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35人,為騰衝縣人口密度最低的鄉鎮。
2013年末,總戶數7093戶、人口28844人,人口密度僅為26.55人/平方公里,其中傈僳族1095戶4978人,佔總人口的17.25%。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9613人。
2021年6月25日,騰衝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猴橋鎮人口數為25919人。

經濟


綜述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達到8254.66萬元。其中,二、三產業收人2697.98萬元,佔總收入的32.68%;其他收入738.6萬元,佔總收入的8.95%。此外,還有外出勞務收入207.22萬元不計在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729元。
2013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7.0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0.7%;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28:39:33。財政總收入完成5215萬元,增長35.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866萬元,增長18.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4億元,增長138%,其中三岔河水電開發完成投資4.4億元。

第一產業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148.7萬公斤。種植業收人2206.3萬元,佔總收入的26.73%;畜牧業收入1386萬元,佔總收入的16.79%;漁業收入154.5萬元,佔總收入的1.87%;林業收人1071.28萬元,佔總收入的12.98%;
201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2億元,增長9.2%;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2.77億元,增長22.1%;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233元,增長19.6%。種植烤煙3149畝,煙農收入1200萬元;特色經濟林總規模達14.2萬畝;新植草果1000畝,總規模達3.4萬畝,農民增收880萬元;探索發展龍膽草重樓金銀花天麻等中草藥2200多畝,產值5200萬元。

第二產業

木材、石材、農副產品等加工、采錫和制硅工業是猴橋的主要工業行業,其中,木材加工是當地的優勢產業。2006年,木材加工戶達到135戶,總計固定資產達5223萬元,凈增資產4767萬元,每年上繳稅收420萬元,從業人員941人。
201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36420萬元,較上一年增長57.3%。

第三產業

至2006年,猴橋鎮的商業企業形成了了國有、集體、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同發展的局面,共有國有商業企業26戶,私營商業企業29戶,個體工商戶725戶,僅在全鎮4個集貿市場上,商品成交額就達1.38億元。
2013年,全鎮第三產業產值完成15788萬元,增長8%。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69億元,貸款餘額2.85億元。全年出入境人員92632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31088輛次,進出口貨運量188.5萬噸,進出口貨運值3009萬美元。

交通


猴橋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鎮31.5公里,距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155公里,距印度雷多549公里,國境線長72.8公里,是國家級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有7條通往緬甸的邊境通道,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印度支那半島的要衝和最後一站。

社會


教育事業

2006年,猴橋鎮全鎮有小學32所(其中完小12所),1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138人;教師147人,其中獲得小教高級職稱37人。
2006年,猴橋鎮有中學一所——猴橋鎮民族中學。學校佔地2866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912平方米,學校總資產346.4萬元。擁有物理、化學、生物一類實驗室各一個,光碟播放室、遠程教育接收室各一個,25台、30台學生計算機教室各一個,多媒體教室一個,列印、複印室一個,藏書1.5萬餘冊的圖書室一個、數十種報刊閱覽室一個,200米跑道運動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三個。學校有教學班21個,在校學生1063人;當年招收新生324人,畢業班學生371人。有教職工65人,其中教師58人,職工7人。

醫療事業

猴橋鎮有衛生院1所,全院佔地面積3429.5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565.8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面積1143平方米,住院床位20張。2006年共有職工23人。其中學歷:本科1人,專科6人,中專7人,職高8人,高中1人;主治醫師1人,主管護師1人,醫師2人,護師1人,醫士9人,護士3人,藥劑士1人,後勤1人,會計員1人,未定職稱2人;職業醫師3人,職業助理醫師5人,職業護士5人。

旅遊


琅砑山
猴橋鎮風景
猴橋鎮風景
琅砑山位於古永北部膽扎村境,橫亘中緬邊境,危岩峭壁,狼牙巨齒,排插雲天。其最高峰海拔3741.4米,為騰衝境內第二高峰。一年四季,山頂忽晴忽雨。清乾隆《騰越州志》評論:“雄武莫奇於古勇之琅砑。”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稱它為“騰衝之祖山”。山半腰建有琅訝、蓮花兩座寺廟。民國15年,董官村名士董友芹避地於此,留下了“董采庭觀雲處”石刻。
石華洞溫泉
石花洞位於輪馬大寨與羊腸河傈僳寨之間山沖的田壩邊,左翼山岩陡峭嶙峋,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石洞。其中最大的一個高丈余,奇形怪狀的鐘乳石自洞頂垂下,“石花洞”因之得名;洞的最深處有一石罅,深不可測。石花洞有四片溫泉群。眾多溫泉或生在田壩里,或生於山麓下,或流於石壁,或涌自石縫,隨處可見,最高溫度可達69.5℃。
得勝碉
猴橋鎮風景
猴橋鎮風景
得勝碉位於猴橋村西南7公里檳榔江與棕包河交匯處。清道光三年(1823年),為防野匪入侵騷擾邊境,騰越知州胡啟榮在騰越州沿邊設立77座碉堡,得勝碉是其中之一,也是全州77座中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碉堡。得勝碉佔地1759.7平方米,全用條石築就。碉與堡相連構成一體,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176.6米。碉高7.2米,頂部築有雉堞,碉內有斗狀射擊孔兩層共12個。碉門開於西面,門寬2米,高5米,門頭嵌石匾,書刻“得勝碉”三個大字。1984年6月1日,騰衝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