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觀音庵

白衣觀音庵

白衣觀音庵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三家店村中街。始建於唐代,宋、明等代重修。坐東朝西,磚雕門樓。前殿3間為天王殿,有正殿3間,均為琉璃瓦調大脊頂,上施以琉璃吻獸,兩廂配殿各有3間。正殿原供奉觀世音菩薩,白衣觀音是觀音三十三身之一。

寺院簡介


白衣觀音庵坐落於北京門頭溝區龍泉鎮三家店村,為北京周邊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該寺廟整體建築風格精良嚴謹,寺內亦保存兩塊清代石碑,其一記述了清代重修寺院捐款事宜,其二為清代民眾保持煤業暢通,組織修路等事宜,是研究京西寺廟佛教和煤業經濟的珍貴實物史料。

建築構成


特色
白衣觀音庵
白衣觀音庵
白衣觀音庵坐東朝西,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該寺廟為兩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正殿及東西配殿組成。
整座寺廟除山門外,屋頂均由石板瓦鋪設,其上扣琉璃瓦。石板瓦的應用使整座建築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

碑刻

寺廟內有兩塊清代碑刻,碑一為《京都順天府宛平縣玉河鄉三家店白衣觀音庵重修碑記》,咸豐二年(1852年)設立。
碑文記載:“吾鄉舊有古剎白衣觀音庵,創始於唐代,重修於宋明,時寺住持僧海亮處心積慮四方叩化營建。自咸豐二年,大功已成,功德永傳於後世。”碑陰則記載了捐資人士,有京西及城內各商號、本地煤窯、煤廠等共計100 余家。
碑二《重修西山大路碑記》為同治十一年(1872年)篆刻。該碑記述了三家店以西經牛角嶺至王平口一帶的山路,於同治十年(1871 年)夏秋之季被洪水沖斷,沿途村莊煤窯、煤廠捐錢修復的情況。此碑刻在門頭溝區牛角嶺關城也有一通,兩通同為記述同治十年洪水沖斷後修橋補路碑。形制相同、內容相似的碑刻在不同的地方分立兩塊。
白衣觀音庵
白衣觀音庵
碑文為:“蓋聞造橋樑以濟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務民之義,此善舉之第一也。況西山一帶仰賴烏金以資生理,而京師炊爨之用猶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計攸關。茲因上年天雨連綿,夏秋之際澗水漲發,將稠兒嶺西水峪嘴村泊岸大道沖斷二十餘丈,郝家樓重修上道六十餘丈,牛角嶺西橋兒澗村大橋沖斷,再石古岩西小岩子道沖斷,以至呂家坡口子、西大嶺各處要路沖塌,沿途欄牆倒壞,客商嘆息,難以來往,煤馱阻滯,不能運京,工程浩大不敢擅舉。由此首事人等會同眾村公議,修補費資萬數余吊,幸恃墊辦諸公聞風而尚,不足兩月厥工告成,往來通達,人人快意。若非辦理秉公,安得眾村隨願。於是填寫騾馱布施,並募化煤廠鋪戶以及煤窯,眾善鼎力輔助,共襄勝事。故撰記勒石,以為後之好善者勸雲爾。大清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仲秋榖旦,三家店眾村公立。”
兩碑不同之處一為碑文首題不同,三家店白衣觀音庵的碑刻為“重修西山大路碑記”,牛角嶺的碑刻中則直接述文,不見碑文首題;二為碑文落款不同,白衣觀音庵為“三家店眾村公立”,牛角嶺為“修道會眾村公立”;三為碑陰篆刻的捐資修路者姓名和商鋪名稱亦有所不同。
在清代,以牛角嶺關城為界,以東為宛平縣捕衙南鄉,以西為王平口巡檢司,牛角嶺關城正處兩個地區的交界處。三家店白衣觀音庵的《重修西山大路碑記》碑陰上所記述的多為牛角嶺以東商戶的捐資情況,而牛角嶺關城的碑刻所記述的多為牛角嶺關城以西商戶的捐資情況。

考證

此碑立於三家店白衣觀音庵,落款又為“三家店眾村公立”,是因為這裡曾是當時牛角嶺以東“首事人等會同眾村公議”的辦公地點,而三家店恰恰處於西山大路的起點,商戶雲集,捐資情況自然會異常踴躍,為了紀念牛角嶺以東眾人的善舉,就特意在三家店白衣觀音庵設立此碑刻。而放在牛角嶺的碑刻落款為“修道會眾村公立”,推斷牛角嶺以西正好有修道會,所以修道會的主事人同樣為了凸顯此次修路的重要,以及為牛角嶺以西的捐資商戶們歌功頌德,便在牛角嶺又立了一通石碑以示紀念了。以上只是推斷,準確與否有待進一步考證。

文化內涵


三家店白衣觀音庵碑刻還蘊含著其他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從碑文中所記年代,為側面推出三家店在唐代就可能已成村提供了依據。
第二,在“蓋聞造橋樑以濟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務民之義,此善舉之第一也。”中獲悉,封建社會這種修路造橋的公益事業被視為善舉。
第三,在清代同治十年,西山大路發生了重大水災、泥石流沖毀了該路段的交通要道。
第四,碑文亦為京西是京城燃料基地提供了佐證,且西山大路則是重要的交通幹線。
第五,碑陰捐資芳名林立可明確得知,在清代同治年間,京西三家店是京城西部的一處商鋪林立、煤廠繁榮、交通發達的商業集鎮。

多次重修


三家店村的白衣觀音庵創始於唐代,宋代以後各朝曾多次重修。建國以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毅然保存下來。
2004 年至2005年門頭溝區政府先後共投資70萬,花費兩年的時間對白衣觀音庵進行整體大修。三家店白衣觀音庵雖然其建築面積及規模都不大,但仍是一座具有極高規格的民間寺廟,並且是京西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白衣觀音庵。